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老中青接力,在“生命禁区”守护大漠畅通

发布日期:2025-07-24 03:39点击次数:

在内蒙古西部的广袤戈壁之中,临策铁路这条长达768公里的钢铁巨龙蜿蜒前行,穿越了高达80%的极端干旱地带及沙漠边缘,其中65%的路段深受风沙侵袭,约400公里的区域更是人迹罕至。此地夏季地表温度可升至70摄氏度,而冬季则寒冷至极,气温常低于零下40摄氏度。这里的风季漫长,常言道“一年一场风,从春吹至冬”,成为这里独特的气候特征。

在这被称作“生命禁区”的领域,中铁六局电务公司维管分公司的“三电”维管团队,凭借老中青三代人的坚定信念和无私奉献,接力守护着这条穿越大漠的铁路,确保其安全与畅通。

二十载绘就“活地图”,担责任。

狂风肆虐,黄沙漫天,视线所及不过十米。青年通信工杜晗乐在基站区间中迷失了方向,经验丰富的老师傅王静涛,那双布满老茧的手搭在了他的肩上。他仔细辨认着被风沙半埋的光缆标石,然后指向一个明确的方向:“跟我来,故障点就在K326+900处!”他的话语穿过风沙,充满自信。

王静涛堪称临策线上的“活地图”。自线路建设起,二十年来,他始终如一,足迹遍布管内每一寸线路。现场的每一座直放站、每一条光缆路径、每一个接头盒的方位,乃至每一个潜在的“风险点”,都深深地烙印在他的脑海中。面对故障点,即使风沙肆虐,他依然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躯阻挡风沙,支起作业帐篷,熟练地打开接头盒,精准地进行操作。OTDR测试、光纤检查……他全神贯注,一丝不苟。作为通信团队的技术灵魂和精神支柱,他解决了无数难题,并将“通信畅通重于泰山”的信念与“老黄牛”的精神深深地融入了他的日常工作中。

从事通信维护工作,便需如同戈壁滩上屹立的通信铁塔与连绵不绝的光缆一般,即便狂风沙尘肆虐,亦须稳固根基,确保信息传输精准无误。王静涛的这番言语,既是大漠深处的坚定信念,亦是对工匠精神的生动诠释。从他身上,年轻一代不仅汲取了技术知识,更深刻体会到了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感和默默无闻的奉献精神。

寒夜中坚脊梁挺立如“急先锋”。

夜深人静,三点钟的凌晨,气温骤降至零下三十摄氏度。一声尖锐的铃声划破了夜的宁静:“紧急调度!额济纳变配电所的主干线路发生跳闸,导致大面积停电!”技术主管李东东猛地一跃而起,带领着队员们冲向了荒凉的戈壁。寒风凛冽,抢修车辆在荒原上颠簸前行。他们迅速定位故障点,李东东敏捷地系好安全绳,攀爬上冰冷的电杆。摘下手套的瞬间,他的手指便感受到了刺骨的寒冷,钻心的疼痛。在寒冷的高空中,他镇定自若地完成了安全接地,利用仪器在覆盖着冰霜的设备间细致地排查。冰冷的金属似乎要粘掉他的皮肉,但他的信念坚定如铁:“必须尽快恢复供电!”

“看这里,风沙大容易导致端子氧化松动……”他将实践中的真知和严谨的工作作风,一针见血地传授给年轻一代。

新生代“新锐兵”展青春力量

烈日炎炎的午后,警报声突然响起:“天鹅湖西站下行咽喉主灯丝断裂!”一位“00后”青年工人丁想,立刻抓起工具包,紧随师傅的脚步冲向现场。炽热的阳光烘烤着大地,轨旁的地表温度已超过五十度。抬头望去,高耸的信号机柱让他感受到了恐高症袭来的不适。他深吸一口气,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滚烫的金属梯子灼烧着他的掌心,汗水刺痛了双眼,但他紧咬着牙关,专注地处理着这一故障。

穿梭于都市的喧嚣与戈壁的荒凉之间,他曾一度感到困惑。然而,老师傅们那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定守护“行车之眼”,以及他们“择一事,终一生”的工匠精神,使他找到了自己扎根的信念。去年冬日的一个夜晚,区间轨道电路突然亮起了警示的“红光带”。他迅速穿上厚重的工装,勇敢地踏入寒冷的夜色。即便手指冻得麻木,他依然与师傅们紧密配合,敲击塞钉,分析数据,精确锁定故障点。“虽然环境艰苦,但每当看到故障被排除,列车安全通过,看到师傅们满意的点头,我便觉得所有的努力都是值得的,都充满了深远的含义!”他的年轻面孔逐渐褪去青涩,闪耀着承担重任的光芒。

丁想全,这位新生代的代表,洋溢着无尽的活力。他白天跟随导师进行巡检,夜晚则深入钻研图纸与案例。他的信念是:“只为应急更快更准!”这份青春的闯劲让他敢于直面挑战,而坚韧不拔的意志则让他在逆境中不断成长。

在临策线的“三电”维管战场上,老中青三代携手并肩,共同奋战。师傅们严谨地传承着技艺,中年骨干勇担重任,青年职工锐意创新。他们同抗风沙与严寒,攻克技术难题,以“特别能吃苦、能战斗、能奉献”的铁军精神,在“生命禁区”中守护着大漠的安全与畅通,生动地展现了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和工匠精神的时代传承。(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赖志凯,通讯员 徐创兵)

[编辑:徐潇]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