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3:15点击次数:
欧洲过得最舒服的那些年,像一部默契无声却分工精细的合奏。能源、安全与市场,构成一张看不见的三角支架:俄罗斯输送廉价油气,美国兜底军事安全,中国打开巨大消费与制造纵深。三个方向轮番出力,欧洲则把手腾出来建设福利国家。许多欧洲人习惯了这样的常态:欧盟平均每周工时只有36小时,明显短于中国的46小时和美国的38小时;丹麦不少公务员每天工作不到六小时,一年里还能攒出150天以上的年休假。生活从出生到养老,教育、医疗、保障都被政府兜住。可当三角支架的每一边都开始松动,舒适也就不再稳固。
福利与军费的跷跷板
欧洲的高福利并非凭空长成,它部分寄托在一种特殊分工上:让美国付出更高的安全成本,自己省下资源用在民生。北约成立以来,美国在欧洲长期驻军超过6万人,并承担了70%的防务开支。德国多年来军费仅占GDP的1.5%,明显低于北约要求的2%。这1个百分点的差距若由德国自己补齐,按账面推算,一年得额外拿出大约900亿欧元,平均每个德国人要多缴约1200欧元税。省下来的支出,成为福利的重要水源。北欧福利制度之丰厚,像瑞典带薪育儿假长达480天,芬兰大学生每月能拿到折合人民币约5500元的补贴,背后都有这层“安全外包”的影子。
但跷跷板有另一端。特朗普时期开始催促欧洲多出军费,欧洲拖拖拉拉;拜登政府则在2022年8月通过通胀削减法案,凭政策优惠吸走欧洲新能源投资。法国总统倡言“战略自主”,德国总理却公开承认,没有美国支撑,德国连一周的防空都维持不住。安全责任若回流,福利账本就很难不紧。
油气的黄金年代与断裂
另一个支点是便宜的能源。冷战结束至今,欧洲与俄罗斯在天然气与石油上绑得极紧。到2021年之前,欧盟40%的天然气和27%的石油来自俄罗斯,长期合同价格通常比国际市场低20%以上。这样的差价不是小数:让德国的化工成本比中国低约15%,也让法国的核燃料补给成本比美国低约12%。更外溢的例子在北方:挪威拥有规模约1.4万亿美元的主权财富基金,很大一部分与油气相关,甚至有说法称半数资产与俄罗斯能源挂钩。欧洲工业借此保持竞争力,出口遍布全球。
其中的关键枢纽,是类似“北溪”这样的管道体系。管道气稳定、运输成本低,配合长期价差,欧洲制造得以长年低成本运行。直到2022年,俄乌冲突全面爆发,北溪管道被炸,欧洲能源安全网像被撕出一道大裂口。直接后果没有迟疑:德国工业用电价一度飙升400%,巴斯夫在路德维希港的大厂宣布关停,荷兰的锌冶炼厂也集体停产。2023年,欧洲制造业外流达到2200亿欧元,欧盟委员会的报告显示竞争力直线下滑,其中有一半的产能外流去了美国和中国。为了填窟窿,欧洲不得不改从美国进口液化天然气,代价却是比原先贵出30%到50%。于是欧洲政界多次抱怨美国“趁火打劫”,但现实账单无从回避。
市场蜜月的拐点
第三条支撑线来自中国市场。2000年以后,中国经济加速扩张,欧洲企业蜂拥而至,大量利润回流。大众汽车在华销量长期占其全球销量的37%;空客每生产三架客机,就有一架飞向中国;瑞士手表出口中有52%流向亚洲,而中国买家贡献其中七成;意大利奢侈品则有35%的销售额依靠中国消费者。这种需求溢出为欧洲提供了高薪基础:宝马在德国本土工厂,工人的时薪高达45欧元。
可甜蜜期也有转折点。中国产业加速升级,尤其在新能源赛道上,对欧洲形成倒逼。2023年,中国电动车在欧洲的市场份额从3%蹿升到15%,光伏组件占到欧洲新增装机的82%。欧洲企业不得不以降价应对:西门子医疗的CT机在三年中价格下降25%,空客A320系列对华报价比2019年低了12%。利润空间被摊薄,议价权再平衡。制裁引发的副作用让中国得以以折扣价购买俄罗斯能源,中国的能源账单因而减负,俄罗斯也绕开部分制裁继续卖资源——“西方制裁俄罗斯,中国成了大赢家”的判断,在欧洲商界与媒体中并不罕见。
三角关系的重排与分歧
当三根支柱同时晃动,欧洲面对的是系统性调整。美国对俄进口快速收缩至约25亿美元,欧盟虽在2025年第一季度数据显示较四年前从俄罗斯进口降了86%,但贸易并未完全归零,能源商品进口仍有8.74亿欧元规模。俄罗斯则加速东向转身,2023年中俄贸易额创纪录达到2400亿美元。
政策上,华盛顿以通胀削减法案吸引欧洲绿色投资,而欧洲内部对如何应对分歧更大:东欧民众对俄罗斯安全忧虑最重,主张强硬;西欧则要兼顾经济稳定;南欧希望放宽债务约束以稳增长;北欧坚持财政纪律难松口。德国拿出2000亿欧元为能源“托底”,法国则重启核反应堆,荷兰尝试用出口芯片技术换取关键资金支持。这些动作在短期内能缓冲冲击,却改变不了根子的约束——过去的成本红利很难复现。
战场与备战的硬账
俄乌战事没有迅速结束,反而在工业层面呈现出另一种拉锯。俄方在2024年底前将现役规模扩至约70万人,并报告生产坦克约1550辆、装甲车约5700辆、火炮约450门。西方评估认为,俄罗斯在三到十年内仍可能对欧洲构成威胁,欧洲短期不得不继续援助乌克兰,因为乌军是当前最有效的缓冲屏障。如果乌克兰不得不接受某种和平协议,欧洲就必须加速自身军备重建。北约应对设想里,一旦俄罗斯对欧发动更大规模军事行动,美国需要向欧洲增兵约20万人。欧盟要想把防线补齐,可能还得额外拿出3000亿欧元军费,并在短时间内新增约30万兵力。这一切都将触及前述“福利与军费的跷跷板”。
制裁与绕道的猫鼠游戏
战时经济还有另一面:供应链的灰色地带。欧洲方面密切盯防中国与俄罗斯之间的贸易缝隙。数据与评估指出,中国对俄出口的“双用物项”——兼具民用与军用潜力的设备和元件——每月超过3亿美元,在某些高优先级品类上峰值达到6亿美元。俄方弹道导弹生产被指依赖中国机床,微电子采购中有高达90%来自中国;两国越来越多贸易以人民币计价结算。围绕俄罗斯金矿收益的洗钱网络,被情报与媒体报道牵涉到中国、伊朗、朝鲜等地的渠道。在政策层面,这些现象推动欧盟继续强化管制与追踪,试图堵住制裁的漏洞,但也意味着与中国经贸往来将承载更多政治风险。
社会震荡的再平衡
宏观增速放缓带来社会层面的“应激反应”。2023年欧盟经济增长率仅0.4%,失业率升至6.5%,罢工潮席卷12个国家。英国护士提出要加薪19%,法国铁路工人通过罢工抗议退休改革,希腊教师则走上街头反对教育经费削减。长期的高福利被当作天然权利,一旦触动就会产生政治与社会压力。欧洲领导人面对的是一串环环相扣的选择:要么加税、要么减支、要么背更多债,或者寻找外部红利的替代品。问题在于,支点三边都在重估时,几乎找不到不痛的选项。
此时再回望“黄金三十年”,会发现许多细节早已写进后来者的困境里。欧洲周工时更短、假期更长,靠背后的能源与安全低成本;德国化工与法国核电的成本优势,与俄油俄气深度绑定;北方福利国家的丰厚,不光源自高税制与高治理效率,也曾借助美国“支付”了大部分外部安全溢价。再欧洲品牌在中国的爆发式收获——大众在华销量占比高达37%、意大利奢侈品35%的营收倚赖中国买家、空客三分之一飞机飞往中国、瑞士表对亚洲与中国买家的高度依赖——这些辉煌的市场表现,既支撑了欧洲本土45欧元一小时的制造业高工资,也在中国新能源崛起后转为某种“反向挤压”,迫使欧洲企业通过降价与让利维持份额:空客A320对华报价比2019年低12%,西门子医疗CT机三年降价25%。
补充视角的小科普
- 北约“2%指标”并非刚性法律条款,却是联盟对共同防务的政治承诺,目的在于均摊成本、防止“搭便车”。欧洲长期低于该指标,等于把资源转向福利与产业投资。
- 管道气与液化天然气(LNG)在成本结构上截然不同。管道气通常依赖长期合同与陆上运输的低成本;LNG涉及液化、运输、再气化三个环节,即便有现货价格波动,也往往比管道气贵。
- “双用物项”是出口管制的难点。数控机床、先进芯片、精密传感器等都可能“亦军亦民”,管得太紧会伤己产业,放得太松又可能被对手用于增强军力。
再平衡的方向
欧洲并非没有选择。它可以做三件事:重建能源底盘、补齐防务短板、在价值链上寻找新的比较优势。德国的2000亿欧元能源补贴,是短期止血;法国重启核反应堆,是力图在基荷电力上稳住局面;荷兰以芯片技术换取资金,是在高端制造“守住城门”。但如果三条支柱的外部供给都不再是“旧时价”,那么内部的结构性调整就不可避免。
俄乌战事未定,美国战略注意力周期性内收,中国产业持续升级,三者共同作用构成外部大环境。欧洲内部又叠加右翼崛起、财政分歧、劳资博弈,这些都会影响政策定力与执行速度。未来十年,最现实的剧本或许不是“回到过去”,而是“学会在没有外部低成本的情况下维持体面”。
古人说,“皮之不存,毛将焉附”。过去三十年里,欧洲确实是赢家:俄罗斯提供能源,美国提供安全,中国提供市场,欧洲坐在价值链的舒适位置上分红。但从2022年北溪管道被炸、德国工业用电价上冲到四倍、欧洲制造业一年外流2200亿欧元开始,这套分工的边际收益在快速衰减。如今的格局里,美国把更多资源优先留给本土,俄罗斯以战时经济维持军工与能源出口,中国在新能源等领域重塑全球竞争秩序。欧洲要想不被动挨打,就必须在军费与福利之间找到新的平衡,在产业和能源上做出更不舒适但更可持续的选择。
如果说过去的繁荣是三根外部支柱抬起来的,那么下一阶段的稳定,得靠欧洲自己加固地基。把账算明白,把痛点堵住,才谈得上在一个重新校准的世界里,争回主动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