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智算中心,液冷逆袭300W,成救命稻草

发布日期:2025-10-08 21:54点击次数:

近些年来,我们总能听到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这些词,它们听起来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实际上,我们每天手机上的导航、刷到的短视频推荐、甚至是网购时看到的商品,背后都离不开一个叫做“智算中心”的超级大脑在默默工作。

这些智算中心,就像是数字时代的发电厂,为我们整个社会提供着源源不断的计算能力。

然而,一个棘手的问题也随之而来,而且越来越严重。

大家都有这样的经验,电脑用久了会发烫,手机玩游戏时间长了也会变得滚烫。

这背后的道理很简单,电子设备在进行计算时会消耗电能,而大部分电能最终都会转化成热量。

我们个人的小设备发热都如此明显,那么一个集中了成千上万台高性能服务器的智算中心,其发热量又该有多么惊人呢?

最新的数据显示,人工智能服务器里的一颗核心芯片,它的功率就能轻易超过300瓦,这相当于三四个大功率的白炽灯泡挤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面积上持续发光发热。

当成千上万这样的“小火炉”被密集地部署在一个机房里,传统的散热方式——也就是我们熟悉的吹风扇,基本上就失效了。

这好比想用电风扇去给一座炼钢炉降温,根本是杯水车薪。

高温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设备性能下降、寿命缩短,甚至可能直接宕机烧毁,这对于分秒必争的计算任务来说是致命的。

更宏观的问题在于能源消耗。

为了对抗高温,数据中心不得不使用大量的空调系统,这使得它们成了名副其实的“电老虎”。

据统计,到了2024年,我国所有算力中心加起来的耗电量预计将达到惊人的1660亿千瓦时,这个数字占到了我们全社会总用电量的1.68%。

一边是国家在大力倡导“碳达峰、碳中和”的绿色发展目标,另一边却是数据中心居高不下的能耗,这个矛盾变得越来越尖锐。

就在这种进退两难的困境下,一种过去只在超级计算机等少数尖端领域应用的“液冷技术”,开始从幕后走向台前,成为了解决智算中心“发烧”难题的关键。

这场从“风”到“液”的散热革命,首先离不开国家层面的规划和引导。

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多个部委联合发布的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了要“推动液冷等高效制冷技术”的应用。

这就像是国家吹响了号角,为液冷技术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紧接着,北京、广东等经济和科技发展的排头兵地区,也纷纷将建设液冷智算中心写进了自己的发展蓝图。

这表明,发展高效、绿色的算力基础设施,已经从一个行业选择,上升到了国家和区域发展的战略高度。

如果说政策是指明了方向,那么市场的迫切需求就是最强大的推力。

随着人工智能应用的爆发,全国有超过三十座城市正在积极布局建设智算中心。

这些新建的中心对计算密度的要求极高,一个标准机柜里要塞进的服务器功率,已经从过去的20千瓦级别,向着40千瓦甚至更高迈进。

在这样的功率密度下,空气的散热能力已经达到了物理极限。

与此同时,巨大的电费开支也让企业感到了实实在在的压力。

液冷技术的优势此刻就凸显了出来,它不仅能轻松应对高热量,还能比传统风冷技术节省10%到14%的初期投资成本,后期的电费节约更是可观。

全球知名的特斯拉公司,为其人工智能项目打造的超级数据中心,就部署了多达10万个高性能GPU,正是依靠先进的整机柜液冷方案,才保证了这支“算力航母”能够稳定运行。

那么,神奇的液冷技术究竟是如何工作的呢?

目前主流的技术路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叫做“冷板式液冷”,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给发热最严重的芯片“贴上一个循环流动的冰袋”。

具体来说,就是将一块内部有液体管道的金属冷板,紧密地贴合在芯片表面。

冷却液在管道内循环流动,就能精准而高效地将芯片产生的热量带走。

这种方式的好处在于,它对服务器和机房的现有结构改动较小,非常适合对老旧数据中心进行升级改造,因此成为了当前市场上的主流选择。

例如,中国电信在上海临港建设的大型算力数据中心,就采用了这种冷板技术与传统风扇相结合的混合散热模式,可以根据不同服务器的发热情况,灵活地调整散热策略,实现了极高的能效比。

第二种则更为彻底,叫做“浸没式液冷”。

顾名思义,就是将整个服务器,包括主板、CPU、内存等所有部件,完全浸泡在一种特殊的不导电冷却液体中。

这样一来,服务器产生的热量可以第一时间被周围的液体吸收,散热效率达到了极致。

采用这种技术,数据中心的能源使用效率(PUE值,一个越接近1表示越节能的指标)可以降低到1.05以下,意味着几乎所有的电能都用在了计算上,而不是浪费在制冷上。

国内的科技企业新华三集团联合英特尔公司研发的一款浸没式服务器,甚至还设计了巧妙的导流结构,能让冷却液精准地流过最需要散热的区域,进一步提升了效率。

当然,这种方案目前也面临着成本较高的挑战,尤其是那种特殊的冷却液,长期以来其核心技术和市场被国外少数公司垄断。

但令人振奋的是,以浙江中欣氟材为代表的一批中国企业已经成功实现了技术突破,国产化替代的进程正在加速,这为未来浸没式液冷的大规模应用扫清了关键障碍。

一项新技术的成功落地,绝不是单打独斗的结果,而是整个产业链协同努力的成果。

如今,围绕着液冷技术,一个完整的产业生态正在形成。

在上游,有像英维克、高澜股份这样专注于生产核心散热部件(如冷板)的企业,也有华为等公司研发出方便维护的“盲插”快速接头;在中游,浪潮信息、华为等服务器巨头已经能够提供全系列的液冷服务器产品,交换机厂商也在积极推出适配的液冷型号;在更基础的元器件层面,苏州东微半导体等公司在高性能功率芯片(如碳化硅器件)上的研发突破,为整个液冷系统提供了更高效、可靠的“心脏”。

为了让这项好技术能更快、更经济地普及开来,业界还创新地采用了“预制化”的部署模式。

这就好比我们现在装修房子,很多柜子、门窗都是在工厂里提前生产好的,到现场直接安装即可,大大缩短了工期。

液冷数据中心的建设也是如此。

像中国电信推动的方案,就是将庞大的制冷机组、水泵、控制系统等预先在工厂集成到一个标准集装箱大小的“方舱”内,运到数据中心现场后,只需接上水电管路就能立刻投入使用,部署效率提升了50%以上。

这种模式特别适合在城市交通路口、工业园区等需要快速部署算力的边缘场景,能够迅速响应智慧城市、智能制造等新兴业务的需求。

从政策的扶持到市场的倒逼,从技术的多元化发展到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液冷技术已经走过了最初的探索期,正昂首迈向规模化应用的新阶段。

它不仅仅是一种更高级的散热工具,更是推动整个智算产业突破能耗瓶颈、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上一篇:天津 50吨转运平车 下一篇:没有了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