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产品展示 >

344旅除徐海东鲜少服众 两位元帅亦难服其众 局势走向存疑

发布日期:2025-10-10 00:55点击次数:

344旅里,除了徐海东外,没人敢认,两大元帅都很担心镇不住这个旅。344旅的下一步该怎么走?

西安事变之后,国共两党开始携手合作。到了1937年,红军正式改编为国民革命军,其中红一方面军改名为115师。这个师由两个旅组成,343旅是由红一军团的第2师和第4师合并而成;344旅则是由著名的红15军团改编,包含687团和688团,这两个团的前身是原来的红25军。

1937年12月,八路军领导层决定扩大队伍规模,同意344旅新增一个团。旅长徐海东接到通知后,认为应该保持陕北红军的特色,所以他挑选了两个营作为基础,再加入其他人员,组建了新的团。

抗日战争时期,这支由红26军演变而来的队伍被八路军总部重新命名为八路军115师344旅689团。

在344旅组建完成后,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向延安发了一份电报,表达了希望更换旅长,让徐海东同志不再担任这一职务的想法。尽管电报中没有具体说明原因,但其中的含义却十分深刻。

一、功绩卓著的25军和独具特色的344旅

344旅的前身是红15军团,这个军团的背景很不简单,是由红25军和陕北红军合并组成的。在战斗力方面,红25军起着主要作用。红军里有三大主力部队——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虽然红25军规模较小,但在红军中却占有重要的地位。

在之前的内容中提到,115师主要是由红一军团的核心成员构成的,而红25军则不属于中央红军,它是隶属于四方面军的鄂豫皖根据地的一部分。1932年,红四方面军开始长征,这时候,徐海东、吴焕先和沈泽民带领红25军和红28军在鄂豫皖根据地继续战斗。

因为鄂豫皖苏区的精兵已经去长征了,留下来的是25军和28军。这两支队伍大部分都是经历过重大损失的孤儿和烈士的后代,年纪都很小,平均年龄只有16岁。

在面对严峻的敌情时,红25军和红28军合并,开始了他们的长征之旅。出发时,红25军的人数不到3000人,成员多为年轻士兵,敌人甚至戏称他们为“童子军”。然而,在徐海东的指挥下,这些年轻的战士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他们灵活运用战术,一路攻无不克,从鄂豫皖苏区打到了陕北,先后击败了东北军、陕军、中央军和宁马军等多股敌军。

到了1934年9月15日,红25军突然进入了陕北革命根据地,和刘志丹的陕北红军会合了。红25军虽然是在长征队伍中较晚的一批,但却是最早到达陕北的红军队伍。他们的长征被称为“小长征”。

在陕西北部,有一位叫徐的先生,

海东统计的时候发现,红25军的人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还多了100多人。他们的装备也从步枪升级成了机枪。一支3000人的部队竟然配备了100多挺机枪,火力非常强大。在陕北地区,红25军多次击败了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部队,使得陕军和东北军感到非常头疼。如果没有徐海东,仅凭陕北红军在当地是很难立足的。如果徐海东不在,中国革命的落脚点和起点将不复存在,中国革命的历史必将被重新书写。

在徐海东的引导下,红25军虽然人数不多,但出了很多杰出人才。新中国成立后,这支部队中竟然有97人成为了开国将领,其中有1位大将、2位上将、6位中将和88位少将。这里面就有像韩先楚和刘震这样的上将,很多人都听说过他们。

不久,毛泽东带领的7000人陕甘支队到达陕北,徐海东及时提供了5000大洋的支持,并坚决听从毛泽东的领导。

当时,毛泽东等领导人刚刚经历了“草地惊变”,现在遇到党性如此强烈,没有地方保护主义和山头主义倾向的地方领导人,自然非常感动。5000大洋虽不多,但意义重大,这种感动触动了人心。

因为344旅和徐海东的背景非常独特,就连林师长和聂荣臻副师长这样的大将也感到有些不安。

从职位来看,林师长以前是红一军团的领导人,而徐海东则是红十五军团的领导人,他们的职位差不多。让徐海东做旅长,实在是浪费了他的才能。这主要是因为蒋介石小气,只给红军编制了三个师。如果还有第四个师,徐海东很可能成为副师长的热门人选。

因此可以看出,林师长和聂副师长并不是在排挤徐海东,而是觉得指挥起来不太方便,认为徐海东应该有一个更好的位置。

但是,毛泽东没有答应林和聂的要求,依旧让徐海东担任344旅的旅长,这是什么原因呢?

主席对344旅有着特殊的安排。

344旅虽然来自一个小山头,但这山头特别重要。红25军的战斗力和凝聚力都很强,但有些排外。

红二十五军决定长征时,中央苏区派程子华来传达中央指示。为了表示对中央的服从,徐海东主动提出让程子华担任军长,自己改任副军长,吴焕先担任政治委员。

在红25军长征的时候,程子华的表现没有徐海东那么突出。其实论打仗的本事,程子华并不比徐海东差。不过,红25军的战士们更喜欢徐海东和政委吴。

焕然一新。

红25军的队伍非常团结,很难从内部渗透,管理起来也相当有挑战。后来,原红三军团的黄克诚同志担任344旅政委,刚开始也遇到了一些阻力。

徐海东在344旅的威望很高,可是政委吴焕先已经牺牲了。换了谁呢?又有谁比徐海东更适合指挥344旅呢?

毛泽东和徐海东关系很好,彼此非常了解。徐海东这个人一生不喜欢做官,就喜欢打仗。

徐海东曾经说过:“我喜欢打仗,喜欢走路,也喜欢喝酒,但就是不喜欢做官。”一听到要打仗他就特别兴奋,不打仗的时候就觉得浑身不舒服。他还说:“打仗对我来说就像是治病的良药。”

徐海东干的事,当旅长确实是个大才。但对徐海东来说,他并不在意。只要能打败日本侵略者,他不管是什么职务。所以,徐海东不需要指挥别人。在平型关大捷中,他对林和聂的指挥完全听从,执行得非常好。

最终,中央对344旅有着更大的打算。

344旅不仅仅是一个旅,每一位士兵都像是种子,经历了长征的他们,都是党性强、训练有素、英勇善战的精兵。只要条件合适,一个人就能培养出100个甚至上千个新兵。

虽然从表面上看,344旅是115师的一部分,但一旦条件允许,它就会独立出来,前往其他地方开辟新的根据地。这样一来,徐海东这样有能力独当一面的人就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换句话说,徐海东并不是为了当林和聂的部下,而是作为一个“地方领袖”存在的。

为此,中央特意给徐海东安排了一位优秀的搭档——黄克诚。

黄克诚是红三军团的重要人物,他以敢说真话、直率著称,是个既懂战术又懂战略的天才,军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集于一身。显然,这为344旅的未来奠定了基础。

黄克诚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他关心士兵,以慈爱著称。主席派他去344旅,显然是想纠正那里的自我中心思想。

所以,当344旅最后自己独立时,林和聂担心控制不了徐海东的想法完全是多余的。果然,到了1938年,十八集团军总部把344旅直接划归军部管理,派往了晋东南地区,配合129师建立根据地。

然而,命运弄人,在长征期间,徐海东经历了多次激烈的战斗,多次受伤。到了抗战时期,这位昔日的

"徐老虎"已经非常疲惫,而且肺部严重不适。到了1938年,徐海东经常咳血,只能躺在床上处理事务。

没想到的是,林司令也因为一场意外严重受伤。要是徐海东身体好,115师的代理肯定轮到他,而不是陈光。徐海东生病后,344旅接连碰壁。更糟糕的是,在向南行进时,687团团长张绍东和参谋长兰国清联合叛变,导致了严重的“张兰事件”。

事情发生后,朱德马上赶到了344旅,着手处理相关事务。他发现徐海东身体状况非常不好,已经无法继续承担指挥任务。于是,他决定让徐海东尽快去延安休养。徐海东离开后,旅长的位置暂时空了出来。

起初,很多人觉得红25军的老战士田守尧应该接替徐海东的位置,连朱德也表示赞同。不过,因为344旅内部有一些只顾自己小圈子的问题,毛泽东最后决定让杨得志来担任344旅的代理旅长。

原来,344旅竟然壮大到了四个纵队的规模。

在杨得志和黄克诚的共同努力下,344旅度过了“老军长”病休的困难时期,逐渐步入正轨。正直无私、能力出众的黄克诚,也逐渐得到了344旅上下的一致认可。

1940年2月,八路军总部组建了第二纵队,由左权兼任司令员,黄克诚担任政委,杨得志担任副司令员。344旅整编入第二纵队,韩先楚成为代理旅长,康志强担任政治委员。到了4月,刘震接替成为344旅的旅长。

在向南行进的过程中,344旅的三个团经历了多次复杂的合并与分离。

7月份,黄克诚的第二纵队和新四军彭雪枫的第六支队(除了第四总队之外)合并,成立了八路军第四纵队。原来的第344旅改称为第四旅,而它的三个团则分别改名为第七、第八和第九团。

到了七月底,第四旅(包括344旅的688团和689团)继续留在第四纵队里,由彭雪枫带领。与此同时,黄克诚带领的新第二旅(第五团、第六团)和第九团抵达了皖东北地区,按照命令与苏鲁豫支队、陇海南进支队、新四军第六支队第四总队一起进行了整编。

八路军第五纵队由黄克诚领导。主要部队一直在皖东北坚持战斗,而主力部队则向苏北推进。

皖南事变之后,黄克诚的第五纵队改组成了新四军第三师,这个师有三个旅,其中第八旅就是从原来的344旅发展而来的。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