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8 04:45点击次数:
在真正的博弈里,威慑不是靠把所有新玩意儿都藏起来,而是挑准时机摊开一张明牌,让对手在心里先走一遍代价清单。9月16日,长春的跑道边吹着初秋的风,人群的目光原本是为歼-20而来——它第一次进行地面静态展示,银灰的机身在阳光下几乎没有多余的锋芒。真正带来心理震动的,是一架油漆脱落、底盘低矮、像从旧照片里走出来的“老兵”战斗机——歼-6的无人化改装型。几十年前的机体,换了灵魂,再次登台。
明牌的时刻
这次公开,并不是简单的陈列。现场展板用不回避的语气标注它“具备对地攻击能力”,而这几乎等同于官方第一次正面回应坊间传了二十多年的说法——“千架歼-6无人机打航母”。以往的影像多半遮遮掩掩、只见其形不见其意,如今直接把能力写在牌子上,等于告诉外界:这张牌不再藏着,你们得把它纳入作战推演。
更重要的是,它不是靶场里被击落的那种“靶子”。同一块展板上,技术细节被点得清清楚楚:自动飞控系统、地形匹配导航系统、可外挂武器挂架,原有机炮与座椅被拆除,改装后可挂载2至4枚航弹,必要时还能挂副油箱实施更远距离的打击。每架无人歼-6最多可锁定并攻击5个目标。这些条目让它从“可供训练的消耗品”转身为“能主动出手的作战节点”。
成本曲线与拦截窘境
再看成本与杀伤的组合。歼-6机体原始自重逾8吨,腹内能塞进的炸药不少于2吨。它的速度峰值可达1.7马赫,跨过亚音速无人机被防空火力“追着打”的门槛。一架如此改装的无人机,投入费用却远低于一枚美军标准-6防空导弹的价格,甚至连后者的零头都难以企及。
对面要不要打下来?如果选择拦截,需要动用价格不菲的中远程防空导弹,单次交战的投入就已经让防守方“肉痛”;如果放它过去,可能是机场、雷达阵地、弹药库遭受两吨高爆炸药的袭击。这是一道无解题——打与不打,都要付出高额代价。军事上常说“以廉制贵”,而无人歼-6正是把防空系统拖进成本倒挂的泥塘。
饱和突防的前奏
在俄乌战场上,人们已经看过另一种版本的答案:俄军以“沙赫德-136”进行密集波次的饱和打击,虽然速度、载荷都不高,但靠数量和持续性,把对方防空逼入疲态。而如果把类似思路叠加到速度更快、弹头更重的无人歼-6上,问题就不再是“能不能拦”,而是“拦得起拦不起”。当批量目标以高亚音速至超音速穿插、同时拉大轴线距离,任何一套防空指挥系统都会面临资源分配的两难——把贵重导弹打在廉价目标上,还是冒险放掉一部分,承担要害被命中的风险。
这个逻辑并非单线条推进。歼-7也有无人化改装型号,速度更高,适合与歼-6做“高低搭配”。战场上可以让“低端”的歼-6先走,磨掉对手一轮、甚至两轮的防空弹药,再由有人驾驶的歼-16、隐身的歼-20等现代化机群进入,完成制空与对地压制。这与围棋里的“弃子争先”极其相似:表面上是愿意放弃一些可替代的平台,实则是为后续关键手段开路。
资源池从何而来
让人更感兴趣的是,这支“新旧合体”的力量从何处生长出来。歼-6的身世可以一直追溯到1958年,它是在苏联米格-19基础上研制的国产型号,是中国空军历史上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超音速战斗机。从服役到停产,累计产量超过4500架,其中绝大多数在中国空军序列服役,长期承担国土防空任务。即使到了2010年前后,仍有少数型号在训练岗位上出现。
可它们退役后并没有大规模被切割报废。部分进了博物馆,更多的则被封存到各地机场的机堡里。封存意味着保留结构寿命与关键系统,以便未来有机会再利用。2013年,媒体已披露有一些退役歼-6被改为无人靶机,用来在演训中模拟敌机的飞行特性,给部队提供更贴近实战的拦截目标。但这一次,长春展出的型号和靶机截然不同——它配上自动飞控与地形匹配导航,走的是“预设航线+任务载荷”的路子;拆下机炮与座椅,多出来的重量和空间换成挂架与油箱,支撑跨距更大的出击半径。这些都是把“训练器材”推向“作战平台”的标志性改造。
东南沿海的静默编队
从展示场回望海岸线,还有另一层意味。公开的卫星图像显示,东南沿海多个前沿机场——水门、龙田、罗城、漳州、汕头——至少部署了数百架改装后的歼-6无人机。它们大多沉在加固机堡里,平时油满、弹挂,静静地待命。民间曾有“3000架歼-6灭台湾”的夸张说法,如今看虽然带着夸张的色彩,但“以量取势”的思路已不再是茶馆里的笑谈。只要战备指令下达,停机坪上的“老兵”就能快速转入一线,临时机场与公路起降的结合也让出动组织更具弹性。
在制度层面,这涉及一套独特的资源动员:不新开生产线、不大幅度牵扯新机的制造周期,而是利用既有库存机体,用较低成本植入核心控制与导航系统,就能获得一支规模化的“空中消耗军团”。它既能在平时承担靶机任务“喂饱”训练需求,又能在战时切换成打击单元,形成训练与作战的互补循环。
技术门槛不在炫技
无人歼-6的可怕,不在于它搭载了多少饱含黑科技的传感器,而在于它在电磁干扰浓烈的战场环境下,仍然能按预定航线稳稳飞行。地形匹配导航系统能让它在对方压制通信的情况下,通过地形特征修正自身位置,自动飞控则把飞行员的职责转化为算法。它对高精度数据链的依赖大大降低,给“断链作战”留出空间:即使没有复杂的实时指挥,也能守着剧本把戏演到底。
后勤保障同样简洁。没有生命维持系统、没有复杂座舱,维护难度与成本被极大压缩。战术层面,它可以成批量放飞,不指望单机做成点穴,而是靠波次叠加、航线分散、目标多元化,撕开防空系统的“处理极限”。
为什么偏偏此时公开
外界或许会问:这张牌既然能用,何必要摆到檐前让人看?道理反而简单。某些战术和规模,一旦到了藏不住的程度,刻意遮掩只会徒增对抗中的误判。把它摆在长春的跑道边,是一种公开的谋算——“我有这一手,你在演习和部署时都必须预留资源与防范,这会改变你手里的算术题。”以《孙子兵法》的话说,兵者,诡道也;但诡道也有明修栈道的一面,公开展示的背面,是在对手心里修出一条“必须绕行”的道路。
与新与旧的并置,还隐含着策略上的梯次配合。歼-20代表的是顶端制空与系统对抗的能力;而由退役机体改装的无人队列,则是以量压质、以廉逼贵的第三条路径。两者不矛盾,反而共同编织一张覆盖高低强度冲突的选项网。
从历史沉淀到未来变量
很多人把歼-6看作历史的注脚,这当然无可厚非。它1958年的出身、超过4500架的生产规模、长期护卫国土防空的身影,构成了一代机型的群体记忆。至2010年前后仍能见到它在训练一线出现,更是说明它曾经的普及程度。但历史并不只是被典藏在博物馆。退役机体的封存、改装与再利用,是一套面向未来的“再生产”:在成本与效能的交汇点上,让老平台焕发第二次战术生命。它不是技术落后的证据,而是一个军队对自身资源禀赋的清醒与精打细算。
当下的无人化浪潮容易让人误以为答案只有“越新越好”。但真正的战争是消耗、是密度、是连贯性。昂贵的高端无人机在关键时刻要用在刀刃上,空域里的“填空题”、战术上的“消耗战”,则可以交给价格友好、维护简单的改装机型。无人歼-6恰恰补上了这一格。
台海的剧本里,它会扮演什么角色
如果把目光投向台海这种高强度、快节奏的设想场景,无人歼-6的定位就更加明确。它不依赖高精度通信链路,不惧电子压制,可以依照预设路线进入敏感目标区,对方防空必须做出即时决策;它能大批量出动,承受损耗,把对手昂贵的打击资源“引火”到自己身上;它还能与更先进的平台配套,使后者在更少风险下完成更高价值目标的打击。每一次起飞,都是对对方防空系统的一次测试、一种压力,也是对防空弹药库存的持续消耗。
公开并不意味着必然使用。它更像是一种“让人看到”的能力安排——对手知道有这张牌,就得重新评估岛上机场、雷达、油库、联络中枢的防护层级,重新计算护航编队与岸基防空的弹药配给。从长春到台海,隔着的不只是地理距离,还有战略上的布局迁移:舞台上“老兵”的出现,是把一条现实的约束塞进了对手的推演模型里。
只是回望
一个国家的军事能力,不只是阅兵方阵里的高精尖,也包括把旧物磨成新刃的耐心。从封存在机堡里的退役机体,到能在展板上明明白白写出“可对地攻击、可挂2至4枚航弹、可加挂副油箱、最多可攻击5个目标”的无人化平台,这条路走得并不花哨,却异常坚决。它提醒旁观者:真正的力量不在一闪而过的惊艳,而在把资源、技术与战术组织起来形成体系。到了需要的时候,那些看起来斑驳的机身,可能会成为最先冲向前线的身影。谁能读懂这层意思,谁就会在未来的风暴里少走几步弯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