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意昂体育介绍 >

戈尔巴乔夫的幽灵飘荡德黑兰,伊朗革命卫队拔刀指向自己人

发布日期:2025-08-25 16:16点击次数:

戈尔巴乔夫的幽灵飘荡德黑兰,伊朗革命卫队拔刀指向自己人

戈尔巴乔夫的幽灵,怎么也没想到,会在三十多年后,飘荡在德黑兰的上空,成了一把锋利的刀子。这把刀子,正被伊朗革命卫队紧紧攥在手里,刀尖对准的,不是外部的敌人,而是国内那些主张变革的“自己人”。

伊朗革命卫队的喉舌塔斯尼姆通讯社,最近就扔出了一篇火药味十足的评论,把国内的改革派直接钉在了“戈尔巴乔夫”的耻辱柱上。文章的潜台词露骨得吓人:你们这帮人搞改革,就是想让伊朗重蹈苏联解体的覆辙,是彻头彻尾的投降派、卖国贼。

这顶帽子扣下来,可比任何制裁都沉重。在伊朗的政治语境里,戈尔巴乔夫就是国家崩溃的代名词。革命卫队此举,无异于公开向新当选的改革派总统佩泽希齐扬宣战,把内部的分歧彻底摆上了台面。

被拉出来反复鞭尸的,还有前总统鲁哈尼。他当年费尽心力促成伊核协议,想用外交的橄榄枝换来经济的喘息空间。现在倒好,革命卫队翻出他当年的讲话,嘲讽他“连让老百姓喝上水都要指望外国人”。这种断章取义的攻击,在政治斗争里向来是最好用的武器,事实是什么样,根本不重要。

那么,让革命卫队如此忌惮的改革派,到底想干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说穿了,他们的药方其实很简单:对外,握手言和,想办法把压在头上的制裁大山挪开;对内,松开缰绳,让经济自己跑起来。

佩泽希齐扬这位医生出身的总统,开出的具体方子包括恢复伊核协议的谈判,让专家而不是神职人员来管理经济,大力扶持那些能解决大量就业的小微企业。这些听起来都是一个正常国家发展的必由之路,没什么出格的。

可这套方案,在保守派和革命卫队眼里,每一条都踩在了他们的红线上。他们信奉的是霍梅尼定下的“不要东方,不要西方,只要伊斯兰”的孤傲路线。与美国谈判,在他们看来就是对“大撒旦”的屈膝,是原则性的背叛。

更深层次的原因,触及到了真金白银的利益。伊朗革命卫队可不单单是一支军队,它是一个庞大的军事-经济复合体。从石油开采、大型基建到电信通讯,革命卫队下属的“哈塔姆·安比亚”建设指挥部等企业渗透到了国民经济的每一个毛孔。改革派要搞市场化,要让军队退出经济领域,这等于是在挖革命卫队的墙角,要动他们的奶酪,他们能不跟你拼命吗?

两派神仙打架,最遭殃的还是伊朗的普通百姓。现在的伊朗经济,用一地鸡毛来形容都算客气了。官方公布的通货膨胀率是35%,但老百姓的体感绝对不止这个数。本币里亚尔的汇率,从伊核协议达成时的3万多兑1美元,雪崩到了现在的90多万兑1美元,民众手里的钞票跟废纸的距离越来越近。

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辛酸又真实:连总统的车队都因为加了劣质掺水汽油,在半道上集体抛锚,最后总统只能灰头土脸地打出租车去上班。总统尚且如此,平头百姓的日子可想而知。药品短缺,食物飞涨,年轻人看不到希望,整个社会弥漫着一股压抑的绝望。

在这样的背景下,改革派的呼吁自然有市场。佩泽希齐扬提出要大力发展旅游业,把伊朗的地缘优势转化为交通枢纽的经济优势。鲁哈尼更是直言不讳,要求军队把经济活动还给人民。这些话,说到了老百姓的心坎里。

可保守派的回应却是另一套说辞。他们坚称,一切困难都是美西方制裁造成的,只要咬紧牙关,坚持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提出的“抵抗经济”路线,就能靠自己挺过去。革命卫队甚至放话,没有外国投资,伊朗照样能实现自给自足。这种精神胜利法,就像一个人生了重病,却拒绝看医生,坚信靠自己的意志力就能扛过去。

这场路线之争的背后,是伊朗独特的权力结构。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是这艘大船的绝对船长,总统和议会更像是大副和水手长,权力受限。而革命卫队,就是船长最信任、最倚重的亲兵,他们不仅手握枪杆子,还通过各种渠道影响着舆论和经济。

所以,这次革命卫队通过媒体公开炮轰改革派,更像是一次“敲山震虎”。他们要告诉佩泽希齐扬和所有支持改革的人:别忘了谁才是这个家的主人。议会里的保守派议员也心领神会,马上联名要求佩泽希齐扬辞职,配合得天衣无缝。

改革派自然也不会坐以待毙。佩泽希齐扬在各种公开场合,反复强调“人民是基础”,言下之意就是指责保守派脱离群众,不顾民生。双方你来我往,口水仗打得不亦乐乎,却让整个国家的政策方向变得摇摆不定,像个无头苍蝇。

最纠结的,莫过于伊朗的民众。他们就像站在一个十字路口,一边是改革派画出的大饼,承诺能吃饱饭,但大家心里犯嘀咕,毕竟从哈塔米到鲁哈尼,改革派总统来了又走,保守派的铜墙铁壁一次也没能撞开。另一边是保守派的强硬口号,听着提气,可解决不了空空如也的钱包。

这种撕裂感在年轻人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他们在社交媒体上为改革派点赞,渴望与世界接轨的正常生活;可当反美集会举行时,他们中的一些人又会走上街头,高喊“打倒美国”。这并非精神分裂,而是一种深切的无奈:既对现状不满,又对改变的巨大风险感到恐惧。这种情绪,让人想起2009年“绿色革命”后留下的社会创伤,那次大规模的街头抗议被强力镇压,在很多人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

外部的压力,更是给这个高压锅不断添柴加火。美国和欧洲的制裁像一条越勒越紧的绳索。佩泽希齐扬想谈判,可华盛顿开出的条件是让伊朗彻底自废武功,这在国内任何一派都无法接受。欧洲则在一旁扮演着“白脸”,时不时威胁要启动“快速恢复制裁”机制,两头施压。

还有以色列这个宿敌,总在关键时刻出来搅局。对伊朗核设施的空袭,就像一根针,时时刻刻刺激着德黑兰的敏感神经。保守派正好借此大做文章,渲染外部威胁,为自己的强硬路线背书,指责改革派是想对敌人妥协。

德黑兰的棋局,已经走到了一个极其危险的关口。这辆失控的马车,面前似乎只有三条岔路。要么,改革派在巨大的压力下选择妥协,国家在内耗中继续下坠,直到民怨沸腾,引爆街头。要么,保守派做出有限的让步,但这需要他们放弃部分权力和利益,难度堪比让老虎拔掉自己的牙齿。

最可怕的是第三种可能:经济彻底崩溃,社会秩序失控,保守派动用最后的手段——武力镇压。到那时,伊朗将可能滑向内战的深渊,成为又一个中东的悲剧。

说到底,伊朗的这场斗争,是两种生存哲学的对决:是选择关起门来硬扛,在孤立中维护所谓的“纯洁性”;还是选择打开一扇窗,冒着风雨去拥抱更广阔的世界。革命卫队用戈尔巴乔夫来恐吓对手,恰恰暴露了他们内心深处对失控的恐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苏联的教训确实深刻,但教训的核心并非改革本身有错,而在于拒绝改革只会让内部的脓包越捂越大,最终无可救药。伊朗的未来,系于权力顶层的一念之间。只是在德黑兰的权力游戏中,那些为了一日三餐而奔波的普通人,他们的声音,轻得像风中的叹息。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