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8-01 21:01点击次数:
大家都在说AI牛市,身边的人看着英伟达、微软的K线眼红,本金不够就去券商借,甚至还有人用信用卡、消费贷凑钱,表面风光,里头全是泡沫味儿。
“华尔街最准分析师”哈特内特在6月初就敲响警钟,说这轮宽松政策撑出来的泡沫已经快吹不动了,数据也在佐证,保证金账户的余额暴涨20%,这增长速度有点吓人。
美联储这几年不断印钱,基准利率一直低位徘徊,去年年底虽然加息了几次,但市场压根儿不信,资金早就提前压宝在降息,赌徒心态越来越重。
现在美国保证金贷款利率在6%-8%,听着不低,和标普500今年35%的涨幅一比,简直白菜价,连监管都松了口气,券商直接给二倍杠杆,买股票像点外卖一样简单。
监管局表面说“风险提示”,操作上却一路宽松,很多人甚至通过各种灰色渠道加杠杆,这种局面,和07年次贷危机前的疯狂氛围,真没啥区别。
有人觉得这是散户疯了,其实更深层是政策环境给了太多刺激,低利率、松监管,谁不想赌命翻一倍呢,连华尔街都在内卷,普通人更是按捺不住。
市场VIX跌到了14.92,创下5个月新低,这其实挺危险,老股民都懂,恐慌指数太低,往往是暴风雨前的宁静,大家都觉得股市稳了,其实暗流涌动。
2021年顶点、2007年危机前,VIX也都低到不行,行情越热,风险越大,这个道理被忘得一干二净,市场像喝醉酒的赌徒,离悬崖只差一步。
2025年AI概念一飞冲天,科技股成了资金集结地,英伟达市盈率70倍,微软、Meta都飙到30倍以上,好多AI公司还没盈利就敢喊百亿估值,泡沫气息扑面而来。
标普500整体市盈率22.6倍,比历史均值高43%,这些数字直观得可怕,市值被故事撑起来,利润跟不上,谁都知道这不健康,但没人愿意先下车。
Meta刚从OpenAI挖走核心研发,扎克伯格放话要搞出超级智能,AI热到发烫,资本也跟着冒烟,其实冷静想想,真那么稳赚,谷歌、亚马逊早就砸锅卖铁来抢了。
这些年,“新技术革命”成了最管用的掩护,大家都说这次不一样,郁金香、互联网、次贷,历史上每一回泡沫破裂前都是这句话,贪婪才是永恒主题。
下周其实就是一场大考,三颗定时炸弹悬在头顶,美联储利率决议、科技巨头财报、美国关税政策,任何一个风吹草动都可能点燃连锁反应。
7月最后一周,美联储会不会加息,鲍威尔哪怕只说一句“通胀还没下来”,高杠杆资金就会恐慌出逃,2013年“缩表恐慌”那一幕,没人敢忘。
苹果、微软、亚马逊、Meta扎堆在下周发财报,AI预期被拉满,只要有一家稍微不及预期,比如微软AI收入没到50%增速,或者苹果iPhone销量掉了,股价就可能暴跌。
8月1日,美国新一轮关税政策落地,涉及半导体、新能源等多个行业,关税上调,供应链成本立马上升,降税则可能被解读为经济不行了,怎么看都不利好。
三重压力下,市场像走钢丝,稍有风吹草动,就可能连锁爆仓,杠杆账户被强平,一夜之间回到解放前,这种高杠杆局面,越到关键时候,越不容乐观。
其实回头看,低利率推动资产上天,监管放松让投机泛滥,散户跟风加杠杆,最后大家都用新概念给自己洗脑,这个剧本在金融史里演过太多遍。
17世纪的荷兰郁金香泡沫、2000年互联网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每次爆炸前,都是“这次不一样”的声音最大,泡沫越大,摔得越惨。
现在的美股,杠杆资金已远超2008年,后果会不会更严重,还没人能说准,毕竟人性不变,贪婪和恐惧总是此消彼长。
普通投资者其实没太多选择,做空风险大,2021年GameStop事件,机构被散户逼到爆仓,谁都不想重蹈覆辙。
最稳妥的办法其实很简单,不碰杠杆、不盲追科技股,现金为王,设置止损线,行情涨到天上也别忘了风险,别做最后的接盘侠。
华尔街分析师天天喊泡沫风险,自己却在推股票,美联储嘴上说控通胀,背地里还在放水,这个世界没有救世主,谁都得给自己的钱兜底。
现在的市场,贪婪情绪已经拉满,是时候保持警惕,留点冷静,市场不会永远只涨不跌。
接下来的7月和8月,每一步都充满变数,历史的钟摆还没停下,泡沫和风险仿佛在赛跑,谁都不知道明天会不会是终点。
AI泡沫狂飙,杠杆1万亿,美股悬崖边:2025年危局全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