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10 15:35点击次数:
厦门大学赵燕菁教授提出的“按子女数量发放养老金”建议,在舆论场掀起轩然大波。这一将生育行为与养老权益直接绑定的政策设计,既被视为应对低生育率的“经济杠杆”,也被批评为将社会保障异化为“生育惩罚”的工具,其核心逻辑与争议焦点深刻暴露了人口政策与社会伦理的深层冲突。
赵燕菁的核心主张是建立“生育-养老”的差异化激励机制:不生育者仅能领取基础养老金,生育子女数量越多则养老金待遇阶梯式提升,甚至拟限制未生育者申请保障房资格。其理论依据直指“代际公平”——未生育者通过养老金体系无偿享受他人子女创造的劳动价值,因此需通过制度设计矫正这种“不劳而获”。这一逻辑隐含的假设是:生育行为具有公共价值,应当通过经济手段予以补偿。然而,该建议将养老金从“社会共济”的本质异化为“生育奖励”,与现行社会保障制度的普惠性原则形成尖锐对立。
争议首先聚焦于权利公平性。医学统计显示,中国不孕不育率已达12%-15%,这意味着部分群体“非自愿不生育”的现实被政策设计忽视。网友尖锐批评“用养老金胁迫生育”的逻辑,认为其错位地回避了生育意愿低下的核心障碍——高房价、教育成本、职场压力等结构性问题。当政策将复杂的社会问题简化为“生育数量换养老权益”的交易时,非但无法解决根本矛盾,反而可能加剧对弱势群体的制度性歧视。
代际公平的争议则直指政策可行性。经济学家指出,现行养老金体系本质是现收现付制的代际契约,若按生育贡献分配,则需同步改革现职人员的养老保险缴费标准,否则将造成新的代际不公。例如,若当前退休者的养老金水平取决于其子女的数量,而其子女一代的缴费标准未相应调整,则可能形成“多生家庭剥削少生家庭”的逆向转移。这种设计不仅违背社会保障的互助原则,更可能引发代际矛盾的进一步激化。
社会舆论的反应呈现鲜明分化。网络平台上,“不如先解决高房价和996”的评论获得最高赞,虎扑调查显示82%的受访者认为“养老权益不应与生育绑定”,反映出公众对“惩罚性政策”的普遍抵触。学界评价同样两极:支持者认为该方案符合“多贡献多获益”的市场原则;反对者则援引日韩经验,指出类似政策反而加剧了生育焦虑,甚至可能诱发“为养老金突击生育”的投机行为。这种分歧的本质,是对“人口政策工具化”与“社会保障伦理化”的价值排序之争。
赵燕菁的建议,实质是将低生育率危机转化为制度设计的“压力测试”。它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当生育行为被简化为经济账本中的数字时,社会保障的温暖底色便可能被冰冷的利益计算取代。在低生育率已成为全球性挑战的背景下,单纯依靠经济胁迫或道德绑架难以奏效,更需要从减轻育儿负担、保障女性权益、重构职场文化等系统性工程入手。否则,任何试图将生育与养老“明码标价”的尝试,最终都可能沦为一场社会共识的撕裂实验。
#图文打卡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