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特朗普深夜求购大豆,美国114亿抹黑计划破产!

发布日期:2025-09-11 11:20点击次数:

美国国会批了一笔特别款项,五年,16.25亿美元,折合114亿人民币。这笔钱只有一个用途:在全球范围内资助媒体和NGO,系统性地抹黑中国。

一个细节很有意思。法案里明确要求,所有拿钱办事的媒体,绝不能承认自己的金主是美国政府。

这114亿是什么概念?足够建三座跨海大桥,或者发射十几次火箭。在美国国债冲破36万亿美元的关口,这笔预算显得尤其扎眼。问题是,为什么非要花这笔钱?而且要花得如此遮遮掩掩?

答案很简单:美国看不懂中国了,并且因此产生了巨大的战略焦虑。

过去几十年,华盛顿的精英们给中国写好了一套剧本:要么崩溃,要么被收编。结果中国一条路都没选,反而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三成。这种彻底的失控,让习惯了当“编剧”的美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军事威慑和贸易制裁这两根大棒,过去挥向谁谁就倒,但砸在中国身上,非但没砸趴,反而逼出了一个更强大的对手。

当硬实力遏制不住的时候,唯一的选择就是从软实力,也就是认知上下手。既然事实无法改变,那就改变人们对事实的看法。于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全球认知战正式开打。

战术也升级了。早年那种贴标签、喊口号的方式,在互联网时代已经骗不了人了。现在,他们玩的是一套更精密的“词语替换”游戏。

中国的成功企业家,他们不叫entrepreneur,叫“寡头”(oligarch)。

中国的海外基建投资,他们不叫investment,叫“债务陷阱”(debt trap)。

中国的防疫流调,他们不叫contact tracing,叫“监视”(surveillance)。

中国的外交反击,他们不说countermeasure,而是生造一个词叫“战狼外交”(wolf warrior diplomacy)。

每一个词都看似中立,但背后都埋着一根毒针,精准地注入负面情绪。

更有意思的是一种“自我投射”式的抹黑。美国历史上搞过黑奴摘棉花,就凭空捏造新疆存在“强迫劳动”。自己是全球头号监听大国,就反咬一口说中国在古巴搞“间谍设施”。当他们自己的铁路脱轨、化学品泄漏、银行连环暴雷时,《纽约时报》却在头版论证中国经济“进入停滞和失望的时代”。

这种操作的底层逻辑是:把你拉到和我一样脏的泥潭里,这样我就能用我丰富的经验打败你。

讽刺的是,这场耗资百亿的认知战,正在被一个无法被收买的对手瓦解——那就是现实。

当美国媒体渲染中国“封闭落后”时,无数来中国旅游、工作的外国人,用手机直播深圳的夜景、成都的街头。当他们炒作“中国威胁论”时,全球的消费者发现,自己吃的、穿的、用的,几乎都离不开“Made in China”。现实成了最强大的对冲工具。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发展中国家。

美国驻津巴布韦大使馆曾被媒体曝光,试图以1000美元一篇的价格,收买当地记者撰写抹黑“一带一路”的文章。结果,对方反手就把邮件截图公之于众。这个信号极具象征意义:对于急需发展、渴望建设的非洲和拉美国家来说,中国带来的是实实在在的铁路、港口和数字经济,而美国带来的,是谣言和收买记者的预算。

谁是朋友,谁是麻烦制造者,一目了然。

当认知战在舆论场上陷入僵局时,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则在经济层面给出了最真实的反馈。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企图一击制胜。欧洲盟友几乎是第一时间就选择了妥协求饶。但中国,选择了硬扛,并对等反制。

这场贸易战的结局极具戏剧性。那个曾经宣称“贸易战很好,很容易赢”的特朗普,在某个深夜突然发推,公开“建议”中国立刻开始购买美国的大豆。这一刻,胜负已分。如果中国经济真如美国媒体所说的那样脆弱不堪,它哪来的底气硬扛全球第一强国的关税打击,并逼得对方回头求购?

这恰恰证明了美国认知战的根本困境:它所描绘的“弱小的、崩溃的中国”,与那个能在贸易战中与美国打得有来有回的中国,完全是两个平行宇宙。

谎言说了一千遍,最先被侵蚀的,是说谎者自己的公信力。美国宣传了二十年“中国崩溃论”,结果中国成了全球增长的核心引擎;他们制裁了俄罗斯近两年,结果卢布比欧元还坚挺。当现实一次次打脸预测,听众自然会产生疑问:到底是谁在制造信息茧房?

耗资114亿的抹黑计划,最终买来的,只会是一个深刻的教训:在多极化的世界里,话语权不再被垄断。事实,才是戳破谎言泡沫最锋利的武器。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