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昂体育 > 新闻动态 >

卡塔尔要回击以色列?内塔尼亚胡突然指向中国,这次又弄错了对象

发布日期:2025-10-08 02:58点击次数:

9月15日,在多哈召开的紧急会议,其实是压在内塔尼亚胡脖子上的最后一块石头。几天前,以色列空袭卡塔尔首都的行动,直接把原本松散的阿拉伯和伊斯兰国家捏成了一块铁板。会议上,一向水火不容的几股中东势力,罕见保持了高度一致,核心目标就是联合反制以色列。

这对内塔尼亚胡来说,压力不只是来自外部。连国内反对党都在喊“下台”。原因很直接,他成功让以色列在十天内,从一个还有少数盟友撑腰的局面,滑向了全球舆论孤岛。

让阿拉伯世界彻底翻脸的,是9月9日那次多哈空袭。以色列的打击目标,是哈马斯高层的驻地。但问题是,目标点方圆800米内就有中国使馆,还有其他国家的使馆和学校。这个风险,内塔尼亚胡的指挥系统不可能不知道,可他们还是干了。这不只是挑衅卡塔尔,也等于公然试探国际外交安全底线。

卡塔尔恰好是哈马斯停火谈判的主要斡旋方,当时已经离签协议很近。结果这一击直接砸碎了谈判桌。卡塔尔首相当天就放狠话,表明会进行报复。美国国务卿火速跑去以色列劝架,可与此同时,美国参议员鲁比奥的表态,反而添了火,“美不满以色列袭击卡塔尔,但美以关系不会动摇”。换句话说,就是批评归批评,关系还稳。这让中东国家普遍觉得,美国的安全承诺就是张空头支票。

从这一刻,中东的气氛变了。原本停滞多年的军事一体化设想,开始加速。更要命的是,舆论层面,风向彻底反转。过去,西方主导的媒体环境,总是强调以色列的“受害者”形象。无论是巴勒斯坦建国受阻,还是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在很多西方民众心里,都是“被逼应战”的一方。

这次不一样。加沙难民营的真实情况被曝光,网络媒体的传播绕开了传统话语渠道,让更大范围的人看到,以色列在加沙和其他中东地区的行动,规模和性质已经跨过了侵略与扩张的界限。全球反对以色列的声音,第一次成为主流民意。

面对这一波压力,内塔尼亚胡不是检讨政策,而是把火引向外部。他在15日当天连续三次在不同场合,把矛头指向中国。理由是中国在社交媒体和人工智能领域对以色列进行“舆论围堵”。尤其是在会见美国国会议员代表团时,这个指控被他重复强调。

问题是,中以关系其实是经济互补型的,中国还是以色列在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这种情况下去碰瓷中国,无异于自己搬石头砸脚。这也不是他第一次在外交上选错靶子,但这回格外离谱。

经济层面的后果很快显现出来。多个国家切断与以色列的贸易,内塔尼亚胡亲口承认,以色列可能会滑向“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道路”。这是把自己钉到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而在联合国这条线上,中东国家动作也没停。虽然开除以色列成员国资格的可能性极低,但他们成功推动了有关以色列在加沙实施种族灭绝罪的揭露。讽刺的是,曾经是种族灭绝的受害者,如今却被指控成为施暴者。联合国调查委员会主席点名内塔尼亚胡政府是这些暴行的“主导者”,这一句让以色列政府猛地被推到风口浪尖。

内塔尼亚胡显然要在国内稳住政治根基,所以迅速对外释放信号:特朗普邀请他月底再访白宫。他还特意强调,袭击多哈之后,特朗普对以色列的态度“没有变冷”,美以关系依旧坚固。

可现实并不让他安心。9月17日,沙特和巴基斯坦签署防御协议,这意味着拥有核武器的巴基斯坦和海湾重量级国家沙特,捆在了一起。这是对以色列的直接牵制,也是对美国的暗示,中东的安全合作伙伴,不止有美国。

沙特的选择,对特朗普是个不小的打击。今年5月签下的史上最大军售协议,很可能因为以色列这一系列操作变成废纸。而美国在中东的军事布局,也被盟友的离心暗中掏空。

以色列这次还给美国“添彩”,在中东得罪卡塔尔和海湾国家的同时,又公开怼上中国。特朗普政府能护多久,是个问号。尤其是在国际社会的制裁声和孤立趋势都同时逼近的情况下,内塔尼亚胡的策略只会加速以色列的被动局面。

从加沙,到多哈,再到联合国的调查,这场连锁反应还没走到尽头。而内塔尼亚胡还在用“外敌环伺”的叙事,试图凝聚国内民众。但眼下的现实,是外部压力和内部反对同时加码,他能抓稳的支点越来越少。

#秋季图文激励计划#

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

Copyright Powered by站群 © 2013-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