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21 09:05点击次数:
近期,美媒高调宣称F-35在质量和数量上全面超越歼-20,这一观点瞬间在国际军事界掀起波澜,引发广泛关注与热议。F-35“闪电II”战斗机作为美国及其盟友的主力五代机,自诞生起便备受瞩目,而歼-20“威龙”作为中国航空工业的顶尖之作,同样是捍卫国家空天安全的国之重器,二者的对比向来是焦点话题。但美媒此番论断,实则漏洞百出,是基于片面视角与主观臆断的不实之词。
从战机性能这一关键维度剖析,F-35虽有亮点,却远非能全方位压制歼-20。在隐身性能上,F-35凭借先进的隐身设计与吸波材料,雷达反射截面积(RCS)号称可达0.001平方米左右,隐身能力确实出众。然而,歼-20也毫不逊色,通过独特的气动布局设计与隐身材料应用,其RCS同样控制在极小范围,外界普遍推测在0.025平方米左右 ,在实战中足以实现低可探测性,达成突袭作战目的,二者隐身差距并未达到美媒所渲染的程度。
机动性方面,歼-20的优势则较为明显。歼-20装备两台大推力涡扇发动机,在涡扇-15发动机成熟列装后,最大飞行速度可达2.5马赫左右,配合独特的鸭式气动布局,能做出高难度机动动作,在近距格斗空战中占据主动。反观F-35,采用单发设计,最大飞行速度仅1.6马赫 ,在追求高机动性的空战场景下,面对歼-20时难免力不从心。
武器系统上,F-35配备25毫米GAU-22/A机炮,空空导弹主要为AIM-120D,射程约120公里 。而歼-20挂载的PL-15空空导弹射程超过150公里,且解放军还在研发射程更远的PL-21导弹,射程有望突破200公里 。在超视距空战成为主流作战模式的当下,歼-20在射程上的优势,使其能在更远距离外对F-35发动攻击,掌握空战主动权。
航电系统是F-35为数不多被公认较为领先的领域。其装备的AN/APG-81有源相控阵雷达性能先进,能同时跟踪多个目标,且数据链系统高度发达,可与美军其他作战装备实现无缝信息交互,构建一体化作战网络。但歼-20航电同样不差,其装备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在探测距离与精度上表现出色,并且通过与中国先进的预警机、地面雷达系统协同作战,在战场态势感知与信息融合能力上并不输于F-35。例如,空警-500预警机搭载的先进雷达,可探测470公里内目标,连隐身战机都难以遁形,能为歼-20提供早期预警与目标指示,弥补单机航电的不足。
再看战机数量。美媒强调F-35数量优势,截至目前,美国及其盟友确实已部署数百架F-35,保守估计超过500架。不过,歼-20的数量增长势头迅猛。中国航空工业产能不断提升,据美国《空军与太空军杂志》估算,歼-20年产量已超100架 。与之形成对比的是,F-35的生产速度却遭遇瓶颈,2023年产量未达预期,仅98架,原计划为150架 。日本作为F-35的重要采购国,到2025年F-35总数仅60架左右,年增量仅4架 ,与中国歼-20年产50 - 70架甚至可能上百架相比,差距悬殊。照此趋势,未来几年内,歼-20与F-35的数量差距将持续缩小。
美媒鼓吹F-35全面超越歼-20,背后有着复杂的政治与战略意图。美国长期在军事领域奉行霸权主义,通过夸大自身装备优势,一是为了对潜在对手进行战略威慑,巩固其在亚太地区乃至全球的军事霸权地位;二是为了向盟友兜售F-35战机,获取巨额经济利益,同时加强对盟友的军事捆绑。但从军事装备发展的客观规律与实际作战需求来看,战机的作战效能绝非仅取决于单机性能与数量,更依赖于整个作战体系的支撑。
在现代空战中,体系化作战能力至关重要。中国构建了完善的防空反导体系,涵盖先进的预警机、地面雷达、电子战部队等,各作战单元之间紧密协同,能为歼-20提供全方位的情报支持、电子对抗掩护与作战指挥。当F-35闯入中国防空识别区,其隐身优势在强大的反隐身雷达与预警机体系面前将大打折扣,而歼-20依托体系优势,可实现先敌发现、先敌攻击。例如,在模拟对抗演练中,空警-500预警机多次成功锁定模拟F-35目标,引导歼-20发射PL-15导弹将其“击落”。
歼-20自身也在不断升级改进。双座版歼-20S的出现,进一步拓展了作战功能,不仅能指挥无人机作战,还可在复杂作战环境下承担更多指挥协调任务,提升整个作战编队的作战效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歼-20未来还可能融入更多先进技术,如新型雷达、更先进的空空导弹等,持续提升作战能力。
美媒所谓“F-35质量和数量超越歼-20”的观点,是缺乏事实依据的片面之词。歼-20在性能上与F-35各有千秋,在数量增长与体系作战能力上更具备后发优势。在未来的空天战场上,歼-20必将以其卓越的性能与强大的体系支撑,捍卫国家的空天安全,让美媒的不实言论不攻自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