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07-30 09:57点击次数:
#乌克兰计划自主生产半数武器#
中亚5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土库曼斯坦身处欧亚大陆纵深地带,历来是人类文明交会之地。近代以来,每个希望在欧亚大陆有所作为的大国都对中亚心向往之。新世纪以来,中美俄大三角聚焦中亚,这里日益变成大国竞争与合作的大棋局所在。对中国而言,中亚既是专注于国内发展必需的安全依托,也是维护周边稳定的战略前沿。中亚5国自身的复杂形势与外在的复杂关联,考验着中国的国际战略能力。
1.大三角下
中美俄(包括此前的苏联)大三角若从中苏关系疏远、中国拥有核能力开始算起,迄今约有半个世纪。但中亚作为独立力量身处大三角之间则比较靠后,大概开始于20年前的苏联解体。这之后中国与接壤的苏联加盟共和国通过“上海五国”边境互信机制慢慢发展出“上海合作组织”,美国及其盟国军力则随反恐战争进入本地区。中亚5国由此形成中美俄三大国环绕、北约与上合两大组织并存的国际环境。
(1)美国想在这里发展新盟友
中亚是美国维护全球霸权与应对现实安全挑战都必须争取的地方。“9-11"事件,给美国进军中亚提供了非常好的借口。回头看,“9.11”后西方出兵阿富汗的反应速度,快得让人觉得有些“迫不及待”。
出兵阿富汗的动作,是在北约两轮东扩之间完成的,在世界版图上迅速形成一个美国及西方力量大幅东进的态势。具体到中亚,则使得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军事力量既拥有了若干军事基地,也拥有了通往欧亚大陆纵深的战略通道。
这里曾是苏联的后院,也是孕育反美力量的地方。美国需要在这里建立新盟友,东遏中国、西指里海和波斯湾、南控印度洋、北堵俄罗斯。即使面临2014年从阿富汗撤军的必然前景,美国依然要经略中亚。对美国来说,这里最好能出现像东亚的日本、中东的以色列那样的支点型盟友,至少也要有不太排斥其存在的政权。
(2)俄罗斯想拉回小兄弟
对俄罗斯来说,中亚国家简直就是失散的兄弟。从“集体安全条约组织”到“欧亚联盟”,俄罗斯每个着眼苏联加盟共和国的行动都要包括中亚国家在内。俄罗斯对中亚国家的定位是,即使这些国家不能像当年那样重新与俄罗斯结成一个主权国家,至少它们不应成为西方的随从。一个很有象征性的布局是,美军在2001年取得吉尔吉斯斯坦马纳斯空军基地2年后,俄罗斯取得了距它20多公里的坎特空军基地。对两个基地上的苏-27与F-16来说,这个距离就意昧一旦有事起飞就是“拼刺刀”。也许,美俄都很喜欢冷战时在柏林坦克炮口互相瞄准的刺激,但俄罗斯作为冷战后地缘战略收缩一方,这种后发部署可能更多的是显示坚定维护中亚的决心。
(3)中国更加重视中亚的战略地位
对中国来说,中亚5国在改革开放的第一个10年(大体是上世纪80年代)还是苏联的一部分,而且是战略防御方向。第二个10年(大体是上世纪90年代),中亚对中国来说则是地缘碎片化过程中需要稳定的边境,是要消除冲突诱因的方向。1996年4月,中、俄、哈、吉、塔5国在上海签署《关于在边境地区加强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到2001年时,“上海五国”机制发展成“上合组织”。中国在这一过程中最实际的收获,是在冷战后一片乱局、西进东守的全球大格局下,与中亚各国边境互信,后背亮给对方,腾出手来面朝大海,解决更紧迫的内部发展与外部安全问题。
反恐战争打响后,中国以中亚为大后方的总体定位缓慢变化。西部大开发、国内反分裂形势发展等因素,悄悄把中亚从战略视野中由后向前推。到改革开放第三个10年末期(大体为新世纪前10年),国际金融危机、中国地位上升、反恐战争收盘、美国战略东移等新的战略情势出现,中国的自身发展日益需要结构均衡,中国周边安全形势日益需要东西南北更加兼顾。此时,中国为应对“亚太再平衡”的外部形势,更需要由海向陆、海陆统筹的地缘战略,稳固和发展中亚变得更具战略意义。
2.安全挑战
中亚的重要性正日益凸显,但中亚的安全与稳定问题也在近年日益突出。如果中亚自身的安全稳定不保,就会沦为吸纳大国安全资源的黑洞,根本谈不上纵横联盟。因此,看中亚联盟走向,首先要考虑哪些因素影响着中亚的安全形势。
(1)西方带来的不确定性
西方来到中亚不仅带来了驻军,也带来了“颜色革命”。受冲击最大的是乌兹别克斯坦和吉尔吉斯斯坦。乌兹别克斯坦较具代表性的事件是2005年的“安集延事件”,从冲突规模与强度看,那简直是一次反政府的暴动,乌政府断然出兵解决间题,至今西方仍在以此指责乌当局当时的平叛行动。吉尔吉斯斯坦受影响更大,2005年、2010年,阿卡耶夫和巴基耶夫这两任总统都在当年春天发生的内乱中离职出走,
对目前的中亚来说,一方面是西亚、北非持续动荡,民众在西方政治观念和传媒技术“武装"下,更易于挑战政权,另一方面,是美国从反恐战场撤离之际暂时收起军事手段,更加注重以民主、人权等为武器实施政治渗透。中亚国家若不想被拖进这一轮动荡,在面对美国时就可能要出让一些主权利益,如提供基地、对一些民权组织更加包容等。这将使中亚国家长期处于“两害相权、左右为难”的境地。
(2)本地安全挑战的复杂交织
中亚是历史上的民族与文明交会地,大杂居、大碰撞几乎是这里的历史宿命。哈、乌、土3国都各有100多个民族,吉、塔2国也各有几十个民族。中亚5国先是在沙俄武力扩张中被迫加入,然后又经历了苏联粗暴的民族政策,这让它们都积累了一堆矛盾。
独立后,中亚国家大力开展民族复兴,尽管提倡对多样化文明的包容,但各国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发展进程不同步、跨界民族牵出国家间矛盾、本地民族对苏联时期的主导者俄罗斯族有历史积怨等现实,使中亚5国的潜藏矛盾很多。中亚的文明历史在螺旋前进中,正诱发旧矛盾的新发展。在此基础上,现实的经济社会发展差距、社会不满情绪与政权管控能力受内外因素掣肘等问题,正让恐怖主义、分裂主义、极端主义、跨境犯罪、毒品活动等威胁,复杂地交织在一起。
(3)5国间的现实矛盾
中亚5国并不是一个整体,这里利益群体众多、情况各异,发展路径必然不同。距离反恐战场的远近、面对大国时不同的政策走向,又使各国有潜在矛盾。使各国难以齐心的最现实因素,是水资源分配、能源战略通道走向等。苏联时期,由于有一个中央政权统一调配,这些问题并不突出,但现在则有可能引发大冲突。如果说能源通道可能还是一个稍显遥远的问题,那么生活和生产用水已成真正迫切的问题。
中亚主要河流的水源来自高山融化的冰雪。地形与上下游方位决定了5国极不均衡的水资源现状。吉、塔2国是上游,水资源丰富,水的蕴藏量在独联体国家排在仅次于俄罗斯的地位,而哈、土、乌3个下游平原国家常常处于干旱之中。苏联时期,中央政府靠指令给下游平原3国大量分配水,同时从后者调出大量能源资源补偿上游2国。独立后,这种分配机制不复存在。近几年,吉决定把水资源变成商品来创汇,塔则决心把水力变成电能。各国间因修水坝及旱涝灾害引发的矛盾不时浮现。有的国家元首在多边会议上公开争执撕破脸,有的民众为用水问题聚众冲击别国水力设施。中亚5国间的各类冲突,使人们看到它们要真正团结起来其实有很多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