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3:08点击次数:
在佛山坐地铁,两条线路明明直线距离就500米,却要出站绕路走10分钟才能换乘,遇上雨天还得淋着走,票价说不定还得多花一笔?这不是段子,是广佛线和在建4号线在季华园区域的真实情况,不少市民吐槽:“这哪是换乘,这是‘跨线长跑’!”
季华园这换乘难题,说穿了先绕不开历史遗留的规划问题。早年间广佛线建季华园站时,选在了汾江南路和影荫路交叉口,当时没给后来的4号线留够衔接空间;等到4号线规划建设,站点只能定在季华园公园西北侧地下,俩站一南一北错开500米。同样是近距离换乘,广州磨碟沙站458米间距都修了站内长通道,乘客不用出站就能走,对比之下,佛山这操作就显得太保守,把“近在咫尺”变成了“出行麻烦”。
更让人迷糊的是,俩站现在都暂叫“季华园站”,不少人查导航都得反复确认“到底是哪个”,网友建议把广佛线的站改成“季华园南站”区分,可这事没简单——地铁站更名不是换块牌子就行,全线网的标识、语音播报、控制系统都得改,又是一笔不小的成本,而且老站点用了这么多年,市民早就记熟了,改名字还得考虑大家能不能适应。官方也明确说了,目前俩站没法同站换乘,票价得重新计算,这意味着乘客不仅费腿,还可能多花钱,跟当年广州南站没修换乘通道时的情况有点像,都是“便利让位于现实”。
季华园的问题,其实只是佛山地铁诸多困境的一个缩影。先说说建设进度,4号线一期2021年就开工了,线路总长55.22公里,总投资389.21亿,原计划2026年初开通,可截至2025年8月,整体进度才约19.4%,去年6月时还只有13.8%,照这速度,全线通车怕是要等到2030年后。为啥这么慢?线路长是一方面,还得两次下穿东平河,地面迁改也复杂,每一步都得小心翼翼,但对等着坐地铁的市民来说,这“漫长等待”实在熬人。
钱的压力更明显,佛山地铁的营收能力一直偏弱,2023年票务收入才3.8亿,营业总收入5.36亿,要是没政府补贴,运营就得亏。2024年政府补助了约20.81亿,这才撑住场面。客流也跟不上,客流强度约0.27万人次/公里,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反过来想,换乘不便、线网没连成片,又怎么吸引更多人坐地铁?为了省成本,地铁还得搞“降本增效”,比如提前停运、关掉部分扶梯、调整员工福利,这些细节其实都藏着经营的无奈。
规划上的争议也不少,有人说4号线为了照顾新区,特意绕去绿岛湖设了三站,可大沥、狮山这些人口密集的主城区却没覆盖好,甚至和2号线部分路段重复,实用性打了折扣。更让三水居民失落的是,网传4号线首通段可能是“绿岛湖北瓜步”,三水区直接无缘首通段,盼了这么多年地铁,结果先等来了“没份”的消息,换谁都得着急。加上佛山地铁规划离不开广佛同城,跨市协调要考虑的因素多,不是佛山一家能说了算,这也给线路衔接和换乘效率拖了后腿。
其实解决问题也不是没辙,短期来看,要是站名能调整,像“季华园南”这样的名字就挺直观,或者在语音播报里多提一嘴“换乘4号线需出站步行至XX方向”,别让乘客找不着北;地面上也得把步行指引做清楚,现有的105、123、156、163、185等公交线,也可以优化下接驳时间,让换乘少点折腾。
长期来说,4号线得加把劲赶进度,尤其是三水到佛山西(张槎)那段,早点接入中心城区线网,才能服务更多人;以后新线路规划,得多琢磨客流需求,别光顾着铺摊子,忘了“方便乘客”才是根本,要是未来能结合片区地下空间开发,说不定季华园的站内换乘还能有盼头。另外,也得想想除了票务收入,能不能找些合规的增收渠道,总靠政府补贴不是长久之计,地铁自己能“造血”,才能走得更稳。
说到底,季华园换乘难不是小事,它藏着城市地铁发展里的共性问题:规划缺了前瞻性,建好就成“遗憾工程”;建设没了效率,期待就变“漫长等待”;运营少了效益,服务就难有提升。
佛山地铁规划到2050年要建22条线路,路还很长,但不管怎么建,都得记住:地铁是给老百姓修的,便利和效率才是初心。你要是在佛山坐地铁,遇上这种500米出站换乘的情况,会怎么应对?你觉得地铁规划该优先考虑新区发展,还是先补齐老城区的出行短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