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11 00:12点击次数:
湖南桃源县尹先生因扶起摔倒老人反被讹诈3万元,历经十余日自行调取监控才证清白。此事经报道后,央广网、中国新闻网等央媒重磅发声,指出“谁主张谁举证”的法律原则在此类事件中屡被颠倒,呼吁公安机关应主动介入调查,而非让救助者承担自证清白的重压,并应依法追究讹诈者的责任。
一、事件回顾:好心扶人反成“肇事者”,自救之路艰难
•事发经过:2025年9月14日,尹先生骑摩托送发烧孩子就医途中,见一老人摔倒便停车扶起,后继续赶往医院;
•反遭讹诈:老人家属报警指控其“肇事逃逸”,并电话索要3万元赔偿,反问“不是你撞的,你扶什么?”;
•自救取证:事发地为监控盲区,尹先生耗费十余天,排查二十多个摄像头,最终在50米外楼道监控中找到关键证据——画面清晰显示老人自行摔倒,尹先生停车施助且无接触;
•结局无奈:真相大白后,家属仅一句“对不起”了事,尹先生未获任何赔偿或正式道歉。
二、深层问题:制度漏洞与道德成本的双重困境
1.举证责任倒挂:
•法律原则本为“谁主张,谁举证”,但实践中常变成救助者被迫自证清白;
•若无监控证据,多数人因精力、成本所限只能“私了”吃哑巴亏。
2.讹诈成本过低:
•司法数据显示,老人摔倒纠纷中约23.7%存在诬告成分,但讹诈者大多仅以“误会”脱责,几无违法成本;
•形成“讹成功则获利,讹失败无损失”的畸形激励。
3.社会信任损耗:
•尹先生坦言“今后再遇类似事会犹豫”,反映公众对善行风险的普遍焦虑;
•道德勇气在制度缺位下持续消耗。
三、央媒立场:公安机关应主动履职,重塑善行保障机制
针对此类事件,央媒提出系统性改进方向:
•前端介入:公安机关接案后应第一时间主动调取监控、勘查现场,而非等待救助者自行搜集证据;
•后端追责:对明确构成诬告、敲诈勒索的行为,依法予以警告、拘留甚至刑事处罚,大幅提高讹诈成本;
•技术补盲:推进公共监控网络覆盖社区、小巷等盲区,为真相提供基础支持。
四、解决路径:从个体善举到社会系统支撑
唯有通过制度保障降低行善风险,才能重建社会信任:
1.法律层面:严格落实“诬告反坐”原则,让讹诈者付出实质代价;
2.执法层面:警方将此类案件列为优先调查事项,快速回应、公开结论;
3.社会层面:探索“好人法”细则,为善意救助者提供法律豁免权保障。
结语
尹先生的遭遇绝非个例,其自救过程凸显了“扶不扶”背后的系统性困局。央媒的发声标志着社会对这一问题的反思进入新阶段:保护善行不能仅依赖个体道德勇气,更需制度刚性托底。只有当法律成为好人的“铠甲”而非“软肋”,善意才能毫无顾虑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