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7 09:03点击次数:
从北顿涅茨克的地图上看过去,河流、林地与城郊织成一张绵密的网。来自俄方前线电报频道“伞兵日记”的叙述,全部以第一人称呈现,是战壕口气,也是作战汇报口气。把这些片段打散重排,能看见一条更清晰的脉络:所谓“北顿涅茨克包围圈”不是靠猛冲猛打,而是靠缓慢而系统的推进,一步步把对手的退路、补给与阵地挤压到逼仄角落。
时间与速度的取舍
这一次,他们强调的不是推进的里程数,而是确保每一个“已获得”的阵地都能落地生根。话里话外有一个关键词:有条不紊。兵力并非一窝蜂地往前扑,而是同时从三个方向向北顿涅茨克调集预备队——这是一种典型的作战设计,先造势再取势:多轴压力让对手分散兵力,而缓进则给工兵、炮兵与后勤留出节拍。
所谓“预备队”,在战术教范里有明确分工:它既是救火队,也是一把匕首,既能补位堵漏,也能在发现裂缝时迅速扩大突破口。调集到位之后,主攻与辅攻的身份可随时置换,这就是“节奏”的意义。选择慢,并非懈怠,而是权衡地形、火力与消耗后的自持。
河与林的博弈:北部战区
北部战区的画面是河岸与树林。报道提到,乌克兰武装部队控制着大约5×2公里的谢列布良斯基林区。这一组数字看似不大,却足够装下一支机动灵活的轻步兵,树林提供遮蔽,河流提供天然边界。乌方试图在谢列布良卡定居点地区发动进攻,其目的并非吞并地盘,而是为从林区撤出的部队开辟“撤退通道”。
所谓“撤退通道”,不是抽象比喻,而是活路的塑形。撤退必须有掩护火力,有能通行的路,有能穿越的渡点。树林里的部队若要全身而退,必须在林线外先打出一个能够稳住的支点,否则撤退队形很容易被追击火力打散。正因如此,俄军描述自己在“清理北顿涅茨克河沿岸的林区”的从谢列布良卡一侧向北德罗诺夫卡定居点推进。把这两句放在一起就能理解他们的意图:从河岸压缩树林口袋的空间,再用向北德罗诺夫卡的推移去卡断那条“撤退通道”。一堵一卡,是包围设计里常见的“剪羊毛”手法。
城郊与狭线:南部战区
南部战区的风景换成了城郊。俄方称“突击群正在北顿涅茨克南郊附近推进”。城郊常常不如城内坚固,却有道路网、沟渠、工厂区等复杂障碍。突击群的编制往往更紧凑:步兵小组、装步车、少量工兵与前沿火力引导员,配合炮兵和无人机观察。与北部的“林地剔除术”不同,南郊推进更像推压一条狭线,重点是挤压对手的内线交通,把“郊—城”的补给和轮换链条拧紧。
把南北两端放在同一个镜框里,可以看到围困思路的互为表里:北面掐住退路,南面勒紧腰带。正是这种夹击态势,支撑了“从三个方向向北顿涅茨克调集预备队”的整体构图——虽未完整交代第三个方向的细节,但意图已经昭然:让对手在多点受压下,不得不在森林口袋、城郊阵地和通路保全之间做痛苦取舍。
无人机与循环打击的“悖论”
这段叙述中最有戏剧性的,是关于无人机的几行字。俄方称其先前摧毁了乌克兰的一个无人机指挥所,随后乌军却继续在相同地点重新部署无人机。这种选择对俄军“更为有利”,因为“打击已锁定的目标更为容易”。紧俄军在兹瓦诺夫卡定居点西部,再次发现并摧毁了重新部署的敌方无人机阵地。
这背后牵涉到现代战场上一条残酷但真实的规律:指挥链稳定与安全隐蔽常常不可兼得。无人机指挥所并不只是几名操作员与屏幕,它需要可靠的电力、天线架设、数据链覆盖、与前线观察员的稳定通信。一处位置如果在电磁环境、地形遮蔽、地面交通上都具备优势,部队在仓促轮换时往往会“依赖老点”。从战术心理熟悉意味着少出错;但在对手已完成目标特征采集之后,这种熟悉也意味着可预测。这就是“已锁定目标”一语的含义:对手掌握了地标、信号特征和出入路径,后续火力指向就会更加精准。
把兹瓦诺夫卡西部与谢列布良斯基林区并置,会发现两种“重复”的对照:乌军在林区的坚持,是对地形屏障的重复利用;而在“旧址重部署”的无人机节点上,则是对设施条件的重复信赖。前者在地理上自洽,后者在火力侦打一体化压迫下则显得危险。正是在这样的张力里,俄方强调“再次发现并摧毁”的连贯性。
胶着的维耶姆卡
报道还提到,维耶姆卡定居点地区的阵地战仍在继续。阵地战这个词在现代语境里,并不意味着战壕线一动不动,而是意味着前沿线的推移以米为单位计,双方在火力侦察、轮换修整、后撤补位之间维持一种高强度的对峙。维耶姆卡之“仍在继续”,与南郊推进、林区清理形成对照:并非所有方向都能协同奏效,有的地段可能受限于地势、有的受限于炮兵覆盖、有的则受限于补给跨度。在作战艺术层面,这种“异步推进”是常态,关键在于如何用强势方向的突破去牵引弱势方向的压力释放。
包围与通道的此消彼长
回到“包围圈”的命题,乌方在谢列布良卡一线试图为林区部队开辟撤退通道,俄方则称自己正从谢列布良卡一侧向北德罗诺夫卡推进。两条线的矛盾,在于时间:谁能先把需要的距离拿到手,谁就能改写这个局部的结局。包围并非圆规画圆,更多时候是用火力与机动编织局部封锁带;撤退也不是单方向撤离,而要设置反冲与掩护点来拖延追击。双方都明白对方的意图,于是争夺焦点集中在通道端点与林线接合部。
预备队与第三方向的空白
“从三个方向向北顿涅茨克调集预备队”的表述只细述了北部与南部两个方向,第三方向未见展开。这种“空白”在前线纪要里并不罕见,既可能出于保密,也可能因尚无可叙述的阶段性变化。无论如何,预备队的核心价值在于打通“战术机会与战略耐心”的桥梁:当兹瓦诺夫卡一线形成火力优势,预备队可被用于巩固并扩大战果;当维耶姆卡胶着,预备队则承担轮换与填补的任务。“慢”就不是拖延,而是以更低代价为“快”的那一瞬蓄能。
地形与制度的小注
北顿涅茨克之所以屡次进入战况通报,和它临近河流、城镇群落、工业遗存以及干道节点的综合地位有关。河岸的谢列布良斯基林区与谢列布良卡,天然构成“软掩体”与“硬阻隔”的叠加;北德罗诺夫卡、兹瓦诺夫卡、维耶姆卡这些定居点名称,在战术地图上对应的往往是渡点、岔路、制高点或村落边缘的堑壕线。对外行来说,它们是一串难记的地名;对作战指挥来说,则是物流、火力投送和轮换频率的三维坐标。
无人机指挥所则是另一种“制度设施”。它的选址不仅要考虑信号与地面隐蔽,还要考虑与炮兵、电子战分队的协同位置。现代化合成营里,无人机既服务于侦察,也直接参与火力回路;因而其节点一旦暴露,被“二次打击”的概率极高。俄方所称“再次摧毁重新部署的敌方无人机阵地”,正落在这一规律之内。
叙述视角与信息的边界
需要提醒的是,以上叙述均源自俄军第一人称口吻,中文为译文转述。战争叙事常常带有立场与选择性,哪个方向“推进”、哪个位置“被摧毁”,在不同来源中可能出现不同角度。就材料本身而言,必须保留它的自我标注:这是俄军视角。正因为如此,地名、动作线与战术术语被如数保留下来,而研判与推断则尽量放置在广义战术规律之中,使得叙事既不抹去来源,也不放弃分析。
从线到面:一场耐力赛的体感
把北部林线的清理、南郊突击群的推进、兹瓦诺夫卡的循环打击、维耶姆卡的阵地胶着一并观照,会发现这是一场以耐力为主的比赛。所谓“北顿涅茨克包围圈”,更像一个多层网:内层以通道与节点为纲,外层以火力与预备队为目。对乌方而言,谢列布良卡方向的反击与撤退设计,是为林区部队争夺空间与时间;对俄方而言,从谢列布良卡一侧指向北德罗诺夫卡的推进,则是以短促的一步去卡住对手长距离的退线。
“兵者,诡道也”,但诡道之外,仍绕不开地形、补给与编制。被反复提及的兹瓦诺夫卡与“已锁定的目标”,表露的是现代作战中“可预测性”的危险;被一再强调的“有条不紊”,说的是在高消耗对峙中对节奏的执念。等到地图上那一块5×2公里的林区被完全剥离,或南郊的狭线被压至城门,今天的几句通报才会获得一个阶段性的注脚。在那之前,围绕北顿涅茨克的故事,还会以同样的地名、略有不同的动词,继续讲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