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日期:2025-10-09 22:34点击次数:
本文内容来源于经书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参考来源:《史记・货殖列传》《国语・越语》《道德经》《论语・里仁》《左传》
“富无经业,则货无常主,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
《史记・货殖列传》中这句关于财富的论断,自古便引人深思。
又有俗语云 “龙生龙,凤生凤”,似在暗示出身注定贫富。
可春秋时的范蠡,出身贫寒,曾困于楚国市井,却能助越灭吴后泛舟五湖,三散家财又三聚千金,最终富可敌国,被尊为 “商圣”。
这便引出一桩困惑:为何同样奔波求富,有人终生困于饥寒,有人却能如范蠡般横财不断?
难道贫富真的由出身决定,而非人力可改?
会稽山下,薄雾笼罩着一片茶园,年轻的弟子子墨身着粗布长衫,手中捧着一卷泛黄的《货殖列传》,恭立在隐者玄机子面前。
玄机子手持罗盘,目光落在远处的钱塘江面上,子墨轻声发问:“先生,弟子读《史记》,见范蠡出身微末却能富甲天下,可乡中贫家子弟,纵是日夜劳作,也难脱窘迫。”
莫非贫富天定,出身即命运?
玄机子听罢,指尖在罗盘 “财运” 刻度上轻轻摩挲,目光深邃,他将如何解答这关乎贫富的核心困惑?
会稽山的茶园深处,晨雾尚未散尽,露珠顺着茶树叶片滚落,滴在青石板路上,晕开细小的水痕。
不远处的溪水潺潺流淌,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让这清幽之地更添几分宁静。
子墨低头看着自己沾满泥土的布鞋,眉头微蹙,再次向玄机子发问:“先生,弟子家乡有一农户,父子二人终年在田间劳作,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可每年收成仅够糊口,遇上年景不好,还要忍饥挨饿;而镇上的张员外,出身官宦之家,无需劳作,仅凭收租放贷,便财源滚滚。”
这难道不是出身注定了贫富吗?
玄机子闻言,抬手拂去衣袖上的茶沫,笑着说道:“子墨,你且看这茶园中的茶树。”
有些茶树生长在向阳的坡地,土壤肥沃,雨露充足;有些则长在背阴的石缝间,土地贫瘠,取水艰难。
可你再看那石缝间的茶树,虽长势缓慢,但其茶叶冲泡后,香气却更为醇厚。
你道怎的会如此?
原是那石缝间的茶树,为了汲取养分,根系会拼命向深处延展,反而吸收到了土壤深处的精华。
这茶树的境遇,不正如世间之人的出身吗?
出身优渥者,如同向阳坡的茶树,起步虽易,但若不懂得珍惜与经营,根系浅浮,一旦遭遇狂风暴雨,便易倒伏;而出身贫寒者,若能找到正确的 “扎根” 之法,反而能在困境中汲取力量,成就一番事业。
子墨眼中闪过一丝疑惑:“先生所言,弟子似懂非懂。”
那范蠡的 “扎根” 之法,究竟是什么?
为何他人难以效仿?
玄机子转身走向茶园旁的一间竹屋,屋内案上摆放着一卷《国语・越语》。
他翻开书卷,指着其中一段说道:“你且看这段记载,范蠡助勾践复国后,曾对勾践说:‘计然之策七,越用其五而得意。’”
既已施于国,吾欲用之家。’
这计然之策,便是范蠡财富心法的源头。
昔年范蠡在楚国时,因出身贫寒,曾被当地贵族轻视,甚至无法参与政事。
可他并未自怨自艾,而是潜心研究计然之策,观察市场变化,知晓 “旱则资舟,水则资车” 的道理。
有一年,楚国遭遇大旱,河流干涸,百姓出行多靠步行,不少商贩见状,纷纷低价抛售船只,转而贩卖马车。
可范蠡却反其道而行之,用仅有的积蓄收购了大量船只。
乡邻们都嘲笑他愚笨,说大旱之时,船只毫无用处。
可谁想次年,楚国天降大雨,河水暴涨,船只成了紧缺之物,范蠡将手中船只高价售出,一举赚得千金。
这便是计然之策中 “待乏” 的智慧,也是范蠡摆脱贫困的关键一步。
子墨听得入神,不禁问道:“可为何他人想不到这般方法?”
难道仅仅是因为不懂计然之策吗?
玄机子摇了摇头,说道:“非也。”
多数人困于出身,是因为心中有 “执”。
他们认为 “我出身贫寒,便注定一事无成”,这种执念如同枷锁,束缚了他们的思维与行动。
就像那背阴石缝中的茶树,若因环境恶劣而自暴自弃,不肯扎根,便只能枯萎凋零。
范蠡则不同,他虽出身贫寒,却从未将出身视为枷锁,反而将其视为磨砺自身的利器。
《论语・里仁》有云:“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范蠡求利,却不违义。
他在赚得第一桶金后,并未将财富据为己有,而是拿出一部分资助贫困乡邻,帮助他们购买种子农具。
乡邻们感激他的善举,纷纷与他合作,有的为他种植粮食,有的为他运输货物,形成了一个互助共赢的局面。
反观那些出身优渥却吝啬自私的商人,虽有本钱,却因不愿与人分享利益,最终众叛亲离,生意衰败。
子墨眉头舒展了些许,却又生出新的疑问:“先生,弟子明白了出身并非决定性因素,可范蠡的财富为何能‘三散三聚’,源源不断?”
常人即便一时获利,也多是昙花一现,这其中是否还有更深层的奥秘?
玄机子闻言,抬头望向天空,原本晴朗的天色不知何时渐渐阴沉下来,远处的会稽山巅隐入云层之中。
他没有直接回答子墨的问题,而是缓缓说道:“财富如同流水,若只知囤积,不懂疏导,终会泛滥成灾,反噬自身;若只知挥霍,不懂积累,便会干涸枯竭,无以为继。”
范蠡的财富能长久,关键在于他掌握了财富流转的 “道”,而这 “道”,便藏在八个字之中。
天空骤然暗了下来,一阵狂风席卷茶园,茶树叶片剧烈摇晃,几颗熟透的茶果掉落地面。
紧接着,豆大的雨滴砸落下来,在竹屋的茅草屋顶上噼啪作响,远处甚至传来隐隐的雷鸣。
玄机子将罗盘紧紧握在手中,目光凝重地对子墨说:“这八字心法,是范蠡财富智慧的核心,若能掌握,即便出身贫寒,也能让横财不断涌入,可若不懂其中关键,纵是一时暴富,也会迅速返贫 ——”
子墨瞪大双眼,急切地向前迈出一步,雨水打湿了他的衣衫,他却全然不顾,追问:“先生,这八字究竟是什么?”
还请您快快告知!
若不知这八字,弟子怕是永远无法解开贫富之谜,乡邻们也难脱贫困之苦!
玄机子嘴唇微动,似要开口,却又突然停住,只是望着窗外越来越大的雨势,留下满是期待的子墨与未解的悬念。
玄机子见子墨神情急切,不再迟疑,缓缓开口:“范蠡那能定贫富、引横财的八字心法,便是‘时、势、人、心、散、聚、藏、用’。”
此八字,在《史记・货殖列传》中虽未直接列出,却藏于范蠡一生的财富实践之中,且与诸多典籍中的智慧相契合。
先说 “时、势” 二字。
《史记・货殖列传》载范蠡 “与时逐而不责于人”,这 “与时逐” 便是顺时而动。
昔年范蠡在越国,见勾践卧薪尝胆,百姓同仇敌忾,便知越国有复起之势,于是倾力辅佐,助勾践整顿内政、发展生产;待越国国力强盛,而吴国夫差骄奢淫逸、民心涣散,他又知伐吴时机已到,劝勾践举兵伐吴,最终灭吴雪耻。
这便是 “辨势”。
灭吴之后,范蠡见勾践 “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便知朝堂已非久留之地,遂携西施泛舟五湖,远离纷争,这便是 “顺时”。
凡夫与圣者在 “时、势” 上的选择截然不同。
凡夫多是逆时而行,比如农人违背节气种植,商人不顾市场趋势囤货。
曾有一商人,见丝绸价格上涨,便不顾夏季将至、丝绸需求减少的趋势,大量囤积丝绸,结果夏季到来后,丝绸无人问津,最终亏本破产。
而圣者如范蠡,顺时辨势,故能在财富浪潮中进退自如,财源广进。
《道德经》曰:“动善时”,正是此理。
再言 “人、心”。
“人” 者,识人辨人、合作共赢;“心” 者,不贪不执、守正出奇。
范蠡在齐国时,发现当地百姓擅长农耕却不懂贸易,便主动与百姓合作,让有经验的农夫负责种植粮食、桑麻,让头脑灵活的人负责将农产品运往他国贩卖,自己则从中协调,赚取合理利润。
他识人善用,从不猜忌合作者,因此众人都愿与他共事,这便是 “识人”。
一次,范蠡得知某地粮食丰收,价格低廉,便准备大量收购。
手下人劝他压低价格,可他却说:“百姓辛苦劳作一年,若再压价,便是断他们生路。”
最终以合理价格收购,百姓感激,此后每逢丰收,都会主动将粮食卖给范蠡。
这便是 “守心”—— 不贪眼前小利,注重长远共赢。
反观凡夫,或识人不清,错信奸人,导致财富被骗;或贪心不足,囤积居奇,如某粮商在灾年囤积粮食,高价售卖,虽一时获利,却招致百姓怨恨,后来粮食被愤怒的百姓哄抢,最终一无所有。
《论语・里仁》云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范蠡求利不违义,故能得人心、聚财富。
接着说 “散、聚”。
“聚” 是积累财富、开源节流;“散” 是散财济贫、顺应天道。
范蠡在陶地经营贸易,短短几年便积累巨额财富,这便是 “聚”。
但他并非将财富据为己有,而是多次将财富分给贫困乡邻、资助学子、修建水利。
《史记・货殖列传》载其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再分散与贫交疏昆弟”。
有人不解,问他为何要散尽家财,他答道:“财富如潮水,涨必有落,若只聚不散,便会成为祸端。”
散财济人,既解他人之困,也为自己积下福报。
果然,范蠡散财后,因名声远扬,各地商人都愿与他合作,他的生意越做越大,财富也越来越多。
这便是 “散则更聚” 的道理。
凡夫多是只聚不散,将财富视为私产,如某富豪,一生吝啬,从不施舍,死后子女为争夺家产反目成仇,最终家产被挥霍一空,家族衰败。
《道德经》曰:“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正是对 “散、聚” 智慧的最好诠释。
最后是 “藏、用”。
“藏” 是藏富不露、低调行事;“用” 是善用财富、造福自身与他人。
范蠡在陶地富可敌国,却从不炫耀,自号 “陶朱公”,衣着朴素,与百姓无异,日常起居也十分简单,这便是 “藏”。
他深知 “树大招风” 的道理,藏富是为了避祸。
而 “用”,则体现在他将财富用于正途:他用财富改良农具,提高农耕效率;资助工匠改进技艺,推动手工业发展;甚至拿出钱财帮助国家修筑防御工事,抵御外敌。
这些举动不仅让他赢得了百姓的爱戴和国家的认可,也为他的生意创造了更好的环境。
凡夫则多是露富炫富,如某商人暴富后,购置豪车豪宅,日日宴饮,炫耀财富,结果招致盗贼觊觎,家中被盗,还因奢靡生活染病,最终财富散尽,病痛缠身。
《左传》云:“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范蠡藏富低调、善用财富,故能长久富贵。
玄机子说到此处,停下话语,望向窗外,雨已渐停,阳光透过云层洒在茶园中,一道彩虹挂在会稽山巅。
他对子墨说:“子墨,这‘时、势、人、心、散、聚、藏、用’八字,便是范蠡能摆脱出身束缚、横财不断的核心心法。”
它并非高深莫测,关键在于践行。
贫富从不由出身决定,而在于是否能掌握这八字智慧,顺天应人,合理经营财富。
正如《史记・货殖列传》所言 “能者辐凑,不肖者瓦解”,只要你能践行此八字,即便出身贫寒,也能如范蠡般,让财富源源不断涌入。
子墨听罢,茅塞顿开,此前认为出身定贫富的执念彻底消散。
他望着案上的《史记・货殖列传》,心中已然有了践行八字心法、帮助乡邻摆脱贫困的决心。